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

ID:10564071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_第2页
资源描述:

《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社会宪法司法化题目的几点思考[提要]:宪法意识和宪法司法化一直都是我进进法学专业后的一个思考方向,平时也比较关注这一题目。宪法的司法化,即适用性是界为之争论的一大焦点。我一直是以为是宪法司法化是趋势之一,这是受宪法的特性及司法机关的性质、活动方式所决定,宪法在司法活动中予以适用是必然的。宪法在司法活动中还不具有适用性,致使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及宪法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不甚明朗。在今年里,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大学生创新计划活动,我于是就把这一题目带到了课题的尝试阶段,同时在期间也映证了我的部分想法。[关键词]:宪法意识司法化调查实践宪法监视一、前言部分在今年暑假中,我们法

2、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大学生创新练习计划,我们把此次活动作为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暑期实践活动。我作为“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及构建宪法司法化可行性探究”课题小组的组长,组织策划了此此课题运作。实在选这个课题题目时,我已经在先前做了一个初步设想和规划的,由于宪法意识和宪法司法化的题目一直是我的一个思考点,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这个点扩展到面,让一些想法得到验证和开拓我在这个题目的思考领域空间。我们在暑假初便制定了详尽的操纵细则,对工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工。四名成员组成这个课题小组,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和研究。这个活动充分地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不仅学到了相关专

3、业知识,而且练习了我们的协作配合的能力,也进步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能充分和公道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本次有关我国在校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的目的,是想客观地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宪法题目的观点和态度,当然我们把宪法司法化这一题目作为调查重点,研究宪法司法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题目。这次调查的结果,将成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半年的一些探索和尝试我们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我们走访了具有代表性大学群体,收集了较为客观的数据作为我们的研究依据。为了客观地了解我国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宪法司法

4、化题目的观点和态度,本次计划项目将进行一次较为详实的调查。通过设计公道的调查题目,并针对统计后数据进行,为定量分析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在我国事否能进进宪法司法道路的构想等工作,目的是正确评价在高校内我国普法的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并提出有关宪法司法化可行性的建议。二、研究项目基础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并实施了已经20余年,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宪法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公民的宪法意识一直缺乏比较正确的定量分析,这方面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很少,而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有关调查更是寥寥无几。宪法意识状况是宪法权威的思想基础,研究大学生宪法

5、意识对研究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具有现实和积极的意义,研究范围包括当今大学生对于宪法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把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熟悉,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以及对我国宪法实施所碰到具体题目的改进建议。针对当前的宪法司法化呼声渐高,本次项目将针对有关数据研究构建我国实施宪法司法化的可行性,就宪法司法适用性如何操纵题目,设计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在谈到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大元教授说:“逐步从不成熟走向

6、成熟,从原则走向现实。”据韩教授先容,我国宪法曾经多次修改,1954年以来,宪法后来就进行过八次修改。现行宪法是于1982年颁布的,是第四部宪法。1988年、1993年和1999年我国又先后进行过三次修宪,先后将党的一些新的政策和主张补充为宪法的条款,如确立了私营、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正当化;将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内容写进宪法总则;确定了***理论的宪法地位,并在宪法中规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三次修宪,使宪法的价值在社会改革进程中得到普及,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供了同一的宪法基础

7、,同时,对确保中国走向法治社会和***宪政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形式上,这三次修宪采取了修正案的方式,即不对宪法的正式文本的文字进行变动,而只是在宪法文本之后,另起序号增添条文,以后法优于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实际有效的宪法规定。这种修改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了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又较好地保持了宪法应具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