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60758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谈合作学习下的学习指导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合作学习下的学习指导策略 摘要: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借鉴国外经验,并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取得一定效果的学法改革实验。不断深化对合作学习基本内涵的认知和持续调整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是使合作学习取得更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指导;策略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即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运用适当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刺激、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 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多次重大转变。这种转变的最显著特点主要是:
2、其一,由“师本”向“生本”转化。《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说,“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向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单向授予知识(技艺)的行为。直到现代,上述理念才得到逐步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点。其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化。古往今来的教育专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教法的多,研究学法的少。到了当代,学法研究才真正进入学界的视野,引发人们的深切关注,并由此催生了多角度的教育理论探索和学法改革实验。 在学法改
3、革过程中,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其中之一便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学法改革的价值,才能使学法改革的效果落到实处。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都有一些收获。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对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不懈探究与实践。 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而真正在教育实践层面得以实施,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
4、理念的新突破 传统教育理念由师生间的单向授受关系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不是一种本质性的变革。因为在传统型课堂上,教师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较庞大的群体,难以同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实现充分的双向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极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仍然不能摆脱尖子生和后进生并存的尴尬局面。 而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即把传统的教学班级由“大群体”分解为5~7人的“小群体”。一方面,教师面对的群体明显地“缩编”了,更便于与每个个体实行互动。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小
5、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不仅弥补了师生交流的不足,而且使学习信息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使学习情境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由和宽松;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使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明显降低。 显然,合作学习是将教师控制下的、较低水平的“群体教学”向群体参与下的“协同学习”转化的新突破。 (二)团队意识的新升华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多以个体身份出现。在这种态势下,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与其他同伴在达到学习目标上是毫不相干的。即便是偶有合作,也是随机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助行为。而学生之间的竞争却多于合作,并且这种竞争经常
6、表现为过度性竞争,甚至是非良性竞争。事实证明,这种无序的竞争,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小组)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体之间的目标不具有排他性。学生会感到,只有学习伙伴都达到了学习目标,自己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为高质量地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当然,即使是在“小群体”模式中,个体与个体、此群体与彼群体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群体中争相发挥更大作用,或是奋力追求群体的团队成就。这样的良性竞争,是教
7、师乐见和倡导的。 可见,合作学习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而且为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团队意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后者,当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职业生涯的切入点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有限的在校学习阶段必须做足专业理论储备和职业技能积累。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熟悉和掌握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控制手段,熟悉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之中,养成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成为复合型的合格劳动者。 要
8、达到上述目标,绝非传统的书斋式教育能够实现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冲破了学科知识本位的羁绊,为学生设定一些在生产实际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作为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析问题,自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调动多学科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这种类似生产班组或研发团队的组织形式,不仅明显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