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

ID:10557180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_第1页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_第2页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的论文 内容摘要: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关键词:《香港电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陈召荣,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西方文学。    早在港

2、台比较文学研究高峰期的80年代,台湾《比较文学丛书》由东大图书公司陆续出版,共有11种之多。主编叶维廉在序言里指出,这套书的主要方向就是企图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作品及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的可能性。香港谭国根教授的研究,是这一方向的延续、深化和综合,他强调为文学的国际关系画出一个图谱,为文学画出世界秩序。比较文学就是在不同文化、经验中寻求其中的秩序,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要懂很多文化和语言,这是很难做到的。人们往往指责西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研究方法和重点都放在欧洲,但事实上,他

3、们也有实际的问题要面对,因为东方的文化和语言传统属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秩序。所以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学缺乏比较的基础”(苏晖17)。但就像学者们所说,没有东方的世界比较文学是残缺的,是文化沙文主义的文学表现。  谭国根教授的著述尤其注重意识形态分析,从性别话语权力、英语的殖民色彩到主体建构政治,整体透视现代 丛书的另一特色在文化心理方面,或者说,表现为一种深层的情感矛盾。.cOm面对异质文化间的交流障碍,理论研究从作家怎样写的探讨转入更为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怎样去阅读作品?包括阅读的视点、阅读的方法、文本与社会的关系等,而这些都触

4、及阐发研究的核心——文学理解的跨文化问题。在港台比较文学论著里,由身份认同所引发的本土文化意识始终若隐若现的存在于文本话语之中,这与港台文学界的焦虑相一致。比如古兆申论及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的过度西化在绘画、音乐、戏剧、现当代小说方面的严重偏差,传统遗产被眼花缭乱的西方文化所遮蔽,在港台教育体制中设置缺位,所以,他才集后半生精力,励志整理昆曲史料,挖掘其中乐理、声韵、修辞和舞台艺术等诸多深层文化内涵,做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补救工作。因此,港台在这方面的经验,也构成了我们思考全球与本土这样的理论问题的一个范例。这种混杂

5、文化的困惑与迷失,内含全球与本土的复合纠葛以及其体现出来的不同面相,是不能单纯诉诸以纯正的“本土”抗衡“全球”就可以得到化解的,因为“本土”本身正在全球化,或者说商品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港台文学界在面临新挑战的同时,又无奈承受历史根源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在边缘化了的文化夹缝里追求另类自由,寻求小天地之外的空间发展。这种由“殖民化”回归“本土化”的过程,清晰地显示了一种心灵挣扎后的独特的“港台经验”。以此作为基础,周英雄展开对爱尔兰文学中乔依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叶芝及其诗歌分析的殖民经验移植——无意识的焦虑与不安,尤

6、其是乔依斯那种生存大厦濒临崩溃的感受,与世纪末的香港心态密切关联,并总结其“文化民族主义”情感价值以兹借鉴。  同时,在母语边缘化之后,无根与失根状态中的港台文化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在家”的感觉与本土论述的据点?因为“有了真正的民族自尊,我们的比较文学才能起飞”——这一共识之下他们有寻根的热情却无法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渗透。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重压,使得这个学术群体注定是个虚弱无力的主体,甚至像王德威所认为的“主体缺席”它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起作为主体的尊严,而只能在不无自怜自艾的自我论述中,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港台学者的“挫败感

7、”,从而使得他们的研究策略,不自觉地陷入自我半遮蔽的理论困境。如何能走出一条既认同英文性,又保留民族性的中间道路?实现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为自己的身份定位,找回自己在世界文坛失落的价值,就成了作家与批评家共同的求索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极力想维护东西方相对均衡的学术生态,很在意文学与文化沟通中的平等交流。然而,这一被动地接受“自我他者化”的无奈,又内蓄为一种情感的勃发,犹如台湾诗歌运用西典的“文化借贷”体现出诗人英语文化与民族情感矛盾产生互为作用的张力,它给予我们一种启示:借助“自我他者化”的策略性因素,以此来回顾、审视、反省

8、自己,由此出发获得主动参与重建“自我叙述”的动能,并在“寻找港台人的声音”和努力建立本土的文化诠释空间方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理论活力。遗憾的是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学科被合并封杀,原本列入出版计划的香港本土文学研究部分欠缺。  港台比较文学在90年代走向成熟并且渐沉寂之后,对自身的研究性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