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

ID:10551959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_第1页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的论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学院招论文联盟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出现矛盾,如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2+1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

3、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

4、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

5、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由于中职招生

6、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