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述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述评论文【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现状问题创新【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于教育的兴起而对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产生重要影响的组织,由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学者来对这一组织形式进【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现状问题创新【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于教育的兴起而对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产生重要影响的组织,由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学者来对这一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了解了一些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做出评论。高
2、校学生社团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目的、利益或其他共同特征的在校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组织起来的群体性学生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继承和弘扬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逐渐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适应社会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直到近些年才趋于成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强调人才个性化发展的今天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社团的研究由此而兴起,很多学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研
3、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社团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几方面,下面我们将对这几方面进行了解。一、社团的现状现在的社团管理日益趋向规范化,并大大激发了社团活动的积极因子,成为高校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纳的成员广泛,在高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赵祥刚和梁志,2006)。学者王笑君对全国15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校平均注册的社团成员占学生总数的34.37%。比例高的可达66.7%”。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也逐步
4、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正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二、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高校社团的学生参与性极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组织动态性、参与自主性、规范自律性和成效辐射性等优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职能单一、组织不严、纪律性差等问题(赵祥刚和梁志,2006),这也导致社团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周国桥,2007)。对广大同学来说,学生社团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王占军,2006)。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严重,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意,活动成效极其有限,
5、社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社团活动的受众群体的面不大。社团自身制度建设不完善,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机制不强(周国桥,2007),这一现象也阻碍了社团的发展。新学期开始时,社团积极纳新,同学凭借一腔热情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也频繁,但是不久出现了社员的积极性递减,活动减少甚至停办的现象,社团活动冷热不均,阶段性明显。一些优秀社团没有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形成资料和活动档案,新上任的社团干部就另起炉灶,重新摸索,导致社团发展严重受阻,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同时我们看到,学生社团的发展很不平
6、衡。有些社团,凭借稳定的经费来源、良好的学校指导管理和相对规范的梯队建设,活动组织的规模大、效益高、影响力广泛:但是很多自发性社团面临诸多难题,骨干成员缺乏必要的能力结构,社员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活动得不到学校有关部门或老师的指导,近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不利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多样化的形成。最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足,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导致社团发展缺乏足够的后盾。目前我国高校社团活动中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一点也被很多学者所认识到。针对这些情况,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
7、,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实现专业化(方婷,2005);施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朱九思,1983);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制度,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制定指导教师的相关管理规定(周国桥,2007);等等。三、社团的创新建设有学者注意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管理模式上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曹斌,2005):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型;行政化管理向学术化管理转型;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型。这些转型最终无疑是有利于社团发展的,但现在的状况是,处于转型期间的社
8、团存在混乱,社团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而管理者还没有能力将其很好的整合,甚至会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由此可见,改革的深入应在提高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学生社团组织松散这一情况,为了加强社团凝聚力,有些学校出台了在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的政策。由于学生社团固有的特征:自发性、自由性和松散性;情感性;不稳定性(黄辉和钱海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