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

ID:10540833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_第1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_第2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_第3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_第4页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摘要】为您整理了中国哲学论文:浅议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孔子弟子三千,而其中通晓六艺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一名弟子,颇受孔子赏识,这名弟子就是颜回。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而孔子在《述而》篇也曾自我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论是对弟子行为的称赏还是对自我内心的剖白,这

2、些都直接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超脱于世俗功利的人生理想道德境界。这就是后来备受宋明理学家称道的孔颜之乐。周敦颐曾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影响甚深,其中以道德来约束欲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念始终在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周敦颐和二程所倡导的孔颜

3、之乐我们也能体会出,儒家精神的内核并不如道家所讽刺的汲汲于功名,而是天下清平之后心有所归,不为外物所累的超脱(如曾点之乐)。那么孔颜之乐是否与宋代理学的内核相一致呢,为什么到了明代,这一理论甚至其所宣扬的儒家内涵都受到了王阳明的质疑呢?孔颜之乐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当代文学又有什么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地方呢?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思索。一、从孔颜之乐看先秦儒家的理想境界不论是授业还是为学为官,孔子的言行里始终保持着温柔敦厚、和悦相乐的态度。为学,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友,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闻《韶》,

4、沉醉其中乐而不知肉味,读《诗》,亦因其乐而不淫而赞叹称赏。在我看来,孔子这种和乐的态度是源自于内心的安详与神圣,是内心道德修养深厚而伟大的流露。孔子曾经与其弟子子贡有过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充分阐述了与行为上的规矩法度相比,孔子更注重内心的表达与修为。(一)以道为乐的价值感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一》)。可见,孔子虽然提倡君子固穷,但是并不仅限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他更希望人是从内在,发自本性的举动,真正达到那种安贫乐道的道德境界,而不是仅仅受礼仪法度的约束

5、来匡正自己的行为,内心却与之背道而驰。不仅在贫富问题上孔子的态度是如此,就是在他最重视的孝悌纲伦中,孔子亦是看中内心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二)从孝悌视角看儒家心灵境界孔子曾在分别回答弟子子游、子夏、宰我三个人问孝的时候表露出他对内心重视的程度,这种程度直接区分了孝与不孝这种原则上和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不妨将这几段体现孔子对孝道看法的对话摘录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扶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宰我问:三年之丧,期

6、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即没,新谷即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以上三段对话,均表达了孔子对孝道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尤其是第三段,这段文字的核心,表达的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最终的焦点是直指人心,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心是否安顿的问题。通过

7、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和评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所倡导的孝悌礼仪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内心道德的修为,是发自本性、源于内心而做的,而非反之,用外在的法度去约束人的内心,虽然表面看上去达到了同样的行为效果,但是却与夫子的本意相去甚远。(三)儒家理想境界与释老至乐的同异在中国古代,儒道释三者的思想互相融合,其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佛家讲的要眠则眠,要坐则坐,热则取凉,寒则向火。讲求的就是顺应本心的修为,与儒家理学的心学有相通之处。明朝王襞曾经说:舜之事亲,孔之曲当,一皆出于自心之妙用耳。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同一妙用也。他认为孔

8、颜之乐是心不执着于任何一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既无所倚,则乐者如何物乎?道乎?心乎?曰:无物故乐,有物则否矣。且乐即道,乐即心也,而曰所乐者道,所乐者心,是床上加床也。而对于道家超然物外的至乐境界,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曾记载过颜回坐忘而令孔子感喟的事,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儒家孔颜之乐的理想境界,其实与佛家的修心静性、与道家的超然物外均有殊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