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35460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探讨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探讨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模式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模式及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将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信号、控制、保护、自动、远动等)经过功能组合形成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
2、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一)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
3、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二)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4、(三)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
5、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 二、我国变电站自动化发展阶段 变电站二次部分传统按功能分为四大类产品: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当地监控和远动。按系统模式出现顺序可将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rtu加常规保护模式 80年代及以前,是以rtu为基础的远动装置及当地监控为代表。该类系统实际上是在常规的继电保护及二次接线的基础上增设rtu装置,功能主要为与远方调度通信实现“二遥”或“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与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联结通过硬接点接入或串行口通信较多。此类系统称为集中rtu模式,目前在一些老站改造中仍有少量使用,此阶段为自动化
6、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式 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初期,单元式微机保护及按功能设计的分散式微机测控装置得以广泛应用,保护与测控装置相对独立,通过通信管理单元能够将各自信息送到后台或调度端计算机。特点是继电保护(包括安全自动装置)按功能划分的测控装置独立运行,应用了现场总线和网络技术,通过数据通信进行信息交换。此系统电缆互联仍较多,扩展性功能不强。 第三阶段: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 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按间隔为对象设计保护测控单元,采用分层分布式
7、的系统结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家均采用了此类结构模式。110kv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要求一体化、110kv几以上电压等级保护测控大多按间隔分别设计,对超高压变电站的规模比较大的系统,为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通信瓶颈,要求装置直接上以太网与监控后台通信,甚至要求保护和监控网络独立组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面向对象设计,系统配置灵活、扩展方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