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32636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探析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的论文在线编辑整理本文。摘要: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此学习模式中,阅读是基础,解疑是重点,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同时,教师要明了自己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 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教材,从内容上看更具有时代性及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又兼具形式美,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给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教材上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给广大的语文
2、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给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为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新的教学大纲也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境界,增强发展性学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意在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
3、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阅读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形式总体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解决文字障碍,之后,口述或复述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课文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因此,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以提出
4、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出于种种原因,总是垄断着课堂的话语权,总爱强制性地去实现解读课文的具体方法和结论的人为统一,总是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统一到自己的思想框框中。一堂课中学生阅读时间往往不多,甚至是没有阅读。教师一上课就分析课文,然后让学生就分析内容做好笔记,并强调记住,或是课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阅读能力的形成,而且无形中扼杀了广大学生在读解课文时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也就产生了教学效果“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
5、讲析得透彻仔细,学生亦记得牢,考试成绩却不理想,遇到稍有难度的阅读文章学生就蒙了,更别说在阅读课文时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的活动,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那么阅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改变传统教学中布置预习的做法而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层面性不同,课后预习的做法部分学生往往没能进行,得不到落实。上课时,仍然不能与教师、同学积极配合。 2.阅读时间应足够。这应视教学内容而定,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看完教学内容。了解内容,否则在合作性讨论时,部分学生根本提不出问
6、题,亦很难主动参与探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缺一不可的。 3.阅读形式力求多样化。不要墨守成规,应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把学生的目光思维真正落实在文章内容上,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可进行分段阅读、重点段精读等,亦可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朗读、配乐朗读、分小组朗读。这样,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学生能享受到语言美,也更易于记住阅读的内容,便于探究。 二、解疑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重点 学生阅读完成之后,进行合作式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或教师补充设疑,然后把学生带到自主合作的讨论中去,充分放手让学生回答自行提出或教师设疑的问题。教师要尊
7、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的做法。不要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感受。在解疑中有可能出现分歧的意见,教师不应妄加干涉,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把表述内容说完整,允许各抒己见,允许矛盾的存在。 在解疑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引导他们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此过程的主宰,每每对独树一帜的学生,在线编
8、辑整理本文。都要进行排斥,只注重所谓的“标准答案”。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经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此过程不可压缩。直接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都是舍本求末,是极其有害的,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不能培养起来。在此环节中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