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思考论文【摘要】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最令人忧虑的是德育实效的实质性低迷。从根本上讲,是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等众多局限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深刻思考这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解惑,是非常有【摘要】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最令人忧虑的是德育实效的实质性低迷。从根本上讲,是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等众多局限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深刻思考这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解惑,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词】学校德育研究当前,高校德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德育实效的实质性低迷。德育实效低迷之原因,并不像一些学者表述的可简单地归结于德育实践模式化,德育活
2、动形式化,德育方法单一化等德育实践的失误。根本上讲,乃是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等众多局限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只有重新深入、客观地思考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严重缺陷,对德育现状作出科学评估,才能做到扬长弃短,积极应对;才能做到有继承重创新,走出一条科学性强、创新性强、实效性强的高校德育自主创新之路。一、德育地位认识模糊邓小平1978年就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然而,德育首要、核心、保证的地位正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1、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人为地割裂德育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学校在经济发展、知识传承
3、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德育是“副业”,在学校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将德育看作是预防手段和应急措施,德育经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党性原则,政治思想观念淡漠,极大地破坏了德育工作者的形象,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个别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性差,作风不正,精神状态不佳,干群关系紧张,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很难落实。2、“重智轻德”思潮的冲击。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彰显,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使知识的重要性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思潮不攻自灭。
4、但是,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是另一股更为强劲的知识工具主义思潮。知识工具主义,实质上是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实用论”的沉渣泛起,人们更加重视学校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淡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学生也更加片面地重视应用性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提高,忽视了自身德性境养和完善。3、学校行动策略的失误。高校面临更加激烈的声誉和生源竞争。为了最大限度地取悦学生,有些学校显得急功近利和缺乏远见,对学生的知识工具主义思潮并未给予真正有效的反击和引导,而是简单地迎合和满足。在更多地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的同时,却对人文精神类的课程淡漠。德育地位在这些高校显得更加模糊、弱化。二、德育
5、目标定位缺陷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当前德育方面的很多问题皆因长期以来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存在的缺陷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无根性。人们在反思以往德育目标“高大全”给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往往也走向了片面的对“大道理”的简单修正。这种反思和修正往往以“德育适应性”的口号出现,强调德育回归现实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水平的现实。它并不建立在对“大道理”的理性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对德育本身存在的和要求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缺失,即德育丧失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之“根”。打着“适应”旗号的德育并不能适应人们对精神家园
6、的强烈需求,从根本上讲,不利于培养高尚的德性人格。2、教育目标泛化。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往往仅注意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其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不够,以致于德育目标泛化,缺乏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德性培养和人格完善缺乏应有的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等功能,教育认同度较低。3、德育目标世俗化。有一批人打着“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幌子,反对在德育目标设定上的必要超前,热衷于德育目标世俗化的研究,着力于“德育量化考核”,将“公约”、“手册”、“守则”、“规范”、“忌语”等异化为德育的目标。实际上,“规范”式的教育完全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
7、发道德完善的激动和冲动,高尚人文精神的关照却经常使我们在感受心灵颤动的同时产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德育目标应当超越实用,超越对物质利益的盲从,超越利害关系上的简单对比,超越对道德行为规范的尊崇,超越人们现实已经达到的德性水平。否则,“现存即是追求”、“德育目标即是德育现存”,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将不复存在。4、德育目标功利化。各校普遍制定和施行学生综合考评评价机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标准科学性欠缺和正面引导效益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为了考核加分而学习、工作和做好事。虽然功利,但如果能得到有效引导和良性转化,也能成为追求进步的动力。但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