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

ID:10510384

大小:4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07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_第1页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_第2页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_第3页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_第4页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州十中回忆录 修改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忆兰州十中知青上山下乡纪实——王喜年——                 知青办专干             原兰州十中 工会主席高级教师于2013年11月10日78岁时在住所宅电:8363230   手机:1391903280118忆兰州十中知青上山下乡纪实一王喜年一近日,我从兰州十中学生档案中翻阅到:1969年9月学校装订的一本档案,标题为《1968年高初中毕业生去向》,是记录“老三届”(系指1966届,1967届,1968届的高初中毕业生)916名毕业生的去向。其中:去农村495人(男277人;女218人);到陇南康县182人;到林建二师75人;到农建十一师89人;到

2、东方红农场(红古区)11人;回原籍、靠外校、插队25人;社来社去114人。也写到去厂矿360人;升高中45人;参军2人;待分配生14人。等待生14人,(男7人,女4人),是等待上山下乡的对象。当时,只因各种原因不能上山下乡;又不能由厂矿招收为职工。其中:有的本人明显病残,有的父母亲年老病残需要身边有人照顾,或家庭特殊困难者,也有的个别毕业生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男女生活作风问题,或对“文革”现实不满说了一些内心深处的真心话,被误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正在参加学校举办的所谓“学习班”,隔离审查,不能回家,更不能上山下乡。住宿在学校,父母送饭到学校。白天、晚上均有各种形式的“学习

3、班”,除了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不是批斗,就是毒打,工宣队(是学校最高权利机构)专门找一些爱打骂学生的教职工,私设公堂,大搞逼、供、信。有一位1966届高三1班的德、智、体、美、18劳全面发展的高才生——陈皓,起先是红卫兵团的代表、得力干将,后因父亲是革命干部遭受冤案:父亲被捕,母亲被划为地主分子送农村监督劳动改造。他就变成了狗崽子,被同班同学和红卫兵团的造反派们批斗、毒打到深夜12点左右,本人以上厕所为由,监管同学在厕所门口等待半小时左右不出来,可能在厕所翻土墙外逃,离校出走,现已达44年之久。1979年兰州十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教职工师生大会上,他父亲的冤案已平反,

4、前来在这次大会上发表言说,他儿子陈皓的冤案是他的历史冤案引起的,他可以理解,他一定“正确对待”。(陈皓父亲是革命干部,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的秘书,在新疆当过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学校给陈皓的父亲在大会上当众只给人民币500元,表示安慰亲属。此案至今仍处于下落不明。我估计很可能跳黄河而死,学校曾派人在黄河沿岸寻找多次,始终没找到尸体。但他的照片与家人的合影照我一直保存着。18与陈皓同班的另一位女生,名叫赵俊新,她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品学兼优。当她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后,她母亲说有人到他家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提亲,准备订婚,仅为此一句话之事造反派们得知后,认为她母亲有意破坏上山

5、下乡,将她母亲揪到学校组织批斗会;并将其母强迫拖拽到大操场上,老人坐在地上起不来,有两个造反派学生,一人拉一条腿,拖拽着在操场上游校示威,以示惩戒,后边还有一个造反派拉着老人的双手不让扶着地面,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折磨和凌辱,我看到此情景时,对一位造反派说“不要这样”,另一位跟随在后边造反派很严肃地对我说“她拖女儿的后腿,破坏上山下乡革命活动!你们老师们为什么不管?”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老师们是“臭老九”,是学校“专政的对象”。经常遭受批斗,不敢大胆的处理此事。实际上这位女生早已报名到农建十一师去劳动两年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时,她以优异的成绩第一批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6、。毕业后,兰州十中招收为生物教师,曾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现为我校退休高级教师,兼任离退休党支部宣传委员,欢度晚年其乐无穷。而那些揪斗其母亲的造反派们,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中,上级规定;“文革”中的打、砸、抢的老手们,第一不让入党;第二不能重用,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上述的这一类上山下乡等待生,不光“老三届”中有14人,在以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历届毕业生中均有类似的等待生都需要参加学校举办的“学习班”。经过各种批斗、毒打后才能上山下乡,或仍属应动员上山下乡的等待生。如1973、74届的学生中,有一位男生因所谓的“男女生活作风问题”,晚上在学校办公室写检讨时,突然从二楼

7、跳下去受重伤,兰州十中受到上级兰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科的批评后,才停办了那种“学习班”18,并将这些毕业生一律编入每年的上山下乡规划。对个别屡教不改的由学校和家长送到兰州东岗桃树坪由市教育局新筹办的“工读学校”上学,边上学、边劳动、边改造。“工读学校”的名声很不好,社会上议论说,这是被劳改的“小犯人”,影响太坏,家长不让子女到那种学校上学。失去了生源而停办了学校。只好都动员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见毛泽东的一系列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功过是非早有定论。我把这些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