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

ID:10505831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_第1页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的论文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中华鼢鼠属啮齿目,鼢鼠科,又名瞎狯、原鼢鼠、瞎瞎、瞎老鼠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由于鼢鼠挖洞觅食速度快、活动力极强,对农作物、苗圃、造林地危害性极大,在地下能挖成大量纵横交错的洞穴,每逢大雨能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塌陷,若不加强防治将对农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目前主要有人工捕杀法,灌水论文联盟法,药物诱杀法等多种防治办法。  一、鼢鼠的活动规律  鼢鼠是一种终年生活在地下的害鼠,眼睛很小,眼珠不能灵活转动,视觉退化,不能远视,四肢短粗而发达,前肢强状有力,爪子呈镰刀状,具有掘土打洞的天性。特别喜欢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

2、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在林区各类耕地中均有,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灌丛之中。它的食性很杂,主要危害农田、果树、林木和牧草的根部;最喜食马铃薯、苜蓿、萝卜、大葱、豆类、谷子、小麦、玉米等。鼢鼠怕水、怕风而且怕光,它挖的道洞里只要有风、有光就会马上堵洞,它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在捕鼠过程中用水可将其灌出或致其死亡。  鼢鼠具有很强的挖洞能力,经观察体长12cm的鼢鼠每分钟打洞长度约20~50cm,挖洞时鼻子始终紧贴在土壤上,挖开鼠洞剖面能够看到拱土的明显的光滑鼻子痕迹。用前爪挖土、后爪蹬土,当身体全部挖入土壤后,马上会转过身体堵住洞口,洞方向多呈网状分布,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

3、最上面离地表约15cm左右,第二层离地表20~40cm左右,是通往各取食道的主要道路,鼢鼠休息、产仔、主要在第二层。.第三层深度可达到1-3米,主要用于存放食物。  鼢鼠具有很强的听觉、嗅觉能力,能嗅到1米左右人或者动植物的气味,能沿着食物方向挖洞寻根啃食,如果长时间不啃咬磨牙,牙齿就会相交致使无法取食。主要吃农作物的根、茎、尤其对油松、红薯、牧草、苜蓿危害严重,对云杉、侧柏危害较轻。鼢鼠多数都是成片危害,沿地下15cm处挖空,啃掉植株根茎,导致农作物死亡。  鼢鼠活动时间从春分到小满;从秋分到寒露。一般每天上午8点到12点活动频繁,白天不在地面上活动,黑夜偶见在地面活动。鼢鼠的危害与农作物

4、生长季节基本一致,当地面气温上升,则进入田地活动,当气温达到6~15度时,各种作物出苗后达到繁育和危害高峰期。鼢鼠不冬眠,每逢秋季大地封冻前储备粮草,冬季生活在地下2米处的深窝。5~9月为繁殖期,6~7月为生育高峰,年繁殖2次,一般每胎为2~4仔,最高为8仔。  掌握鼢鼠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是防治的关键环节,目前子午岭林区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弹力箭捕杀法和药物诱杀法,每年平均捕杀量达到3000只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二、防治捕杀方法  1.弹力箭捕杀法  弹力箭制作比较方便,选用一块长25cm,宽20cm的木板,两节弹簧、一根挑杆、架子车轱辘辐条(磨制锋利)和诱绳。用铁锨把洞顶铲平,弓距洞口

5、约15厘米,箭头不要露入洞中,选用土块堵住洞口,将诱绳末端轻轻的固定在洞口土块上,当鼢鼠推土封洞时,土块被撞动后迅速弹下,射入鼠体达到捕杀目的。(附弹力箭照片1)  可根据酚鼠爪印,鼻印分析酚鼠所在方向,鼻印深的一面为前进方向,挖开洞口守候在洞旁耐心地等待鼠来封口。对切开的鼠洞约半小时巡回检查,查看鼠洞封口处,因为它听觉灵敏所以查洞时要避开鼠洞上方脚步要轻,防止鼠从半洞处封堵影响捕杀率。或者找到鼠洞后可以提前挖开,若发现有堵洞现象,可以判断洞内有鼠,即可及时布设弹力箭,捕杀率可以达到95%以上。对巡回查到的有鼠洞的地方,用铁锨切开口后用小棍深入洞内探清方位查看有无岔道,如有继续深挖后布设弹力

6、箭。  2.药物诱杀法  诱饵法毒杀鼢鼠的关键是投饵方法,较为理想的药剂有毒鼠磷、溴敌隆等。毒饵选用鼢鼠喜吃的马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