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03577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洋务运动的教育"西化";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全盘苏化"及紧跟其后的教育"全盘否定苏化",到文革的"教育是政治的工具";再到"教育是生产力",以及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改革.以上种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纵观中国教育改革史,我们不难发现贯穿中国教育改革全过程的指导理论只有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教育改革缺乏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非此即彼、亦此亦彼",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整体转向、盲目媚外",在过程层面上表
2、现为"前后不一、中断历史",在结果层面上表现为"推倒重来、恶性循环".虽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者个人认为有二者因素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最为深刻、最为主要的制约、影响作用:一是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东方思维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潜在制约;二是现实功利因素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显在影响.为了防止和避免以上历史的重演,我们务必重视和强化中国教育改革系统理论的建设、宣传、推广等基础性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重视教育科研和强化教育自身精神的追求是中国教育改革系统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关键词:国际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改革方向 论文摘要: 教育改
3、革是一个长期而永恒的话题,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多年,国际教育改革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教育权力“下放”,教育的单元化到多元化转变,以及教育由民族化向国际化转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由只重教育质量到兼顾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将这一问题列为首要问题来处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尤其是进入到上世纪末期,世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赋予新的内容,不再是简单强调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而是在对教育质量进行高度关注的同时,开始重视教育普及问题
4、和教育公平问题。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世界各国不尽相同,普遍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师资管理、教学方法、“高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差距并不太大。而在对待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明确指出:“每一个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教育机会以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世界各国在此问题上是持一致的态度,美国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日本是“教育机会均等”,中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上完全
5、一致,但应对方法则因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对教育的公平追求主要表现在要不同种族、肤色和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国籍的人都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日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我国的国情与日本和美国不同,决定了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央政治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政府、教育有关部门和家长
6、都希望通过避免儿童在入学起步阶段遭教育不公和避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两项工作的落实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部为了应对教育不公问题已经明确了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择校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加快、加强薄弱校建设,校长及老师流动制度,让优秀的城镇教师志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等等。 2.教育权力“下放” 早在中国的孔子时代,西方的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的岁月,教育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实现的,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从私学开始的。 就中国而言,从清末到民国,从未出现过以“国家”的名义来垄断教育的现象,直到1949年
7、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私立学校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仅私立高校数便“占高校总数的29.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全面介入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将所有大学收为国有,私立高校无一例外地全部被改为公立,所有的民办高校从此绝迹。而从教材的编写与发放来看,也有一个演变史,“从编审合一、一纲一本统编通用的国定制发展到编审分离、多纲多本竞编选用的审定制,大陆教科书制度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由动荡到稳定与开放的变革历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由集中、计划、统一、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与多样化转变的轨迹。虽然国定制因其不能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而
8、被否定,但一纲一本统编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