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95352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的论文中国论文联盟 摘要 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语境。大众传播语境下所形成的互动性等特点,不仅使新闻语言在词语的使用、话语的角色定位、语言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有了新变化,同时,广大受众通过新闻语言反映出其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促使新闻语言不断革新,以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的、全新的心理与思维变化。 关键词 大众传播;语境;新闻语言 自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后,“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2010年11月10日一篇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
2、省”》的报道刊登在素以严肃性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使“给力”一词在民众中人气狂飙,新闻媒体争相使用,各家报刊到处可见,各台卫视随处可闻,“给力”以铺天盖地之势成为上至党报、央视下至网民、百姓使用率最高的词语。而且其衍生速度之快、词性活用之广,是近几年流行的新词新语,如“超×”、“囧”、“雷×”所不能比的,可说是已成为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流行语之最。截至目前其使用情况有: (1)用作形容词。类似于“牛、酷”、“很带劲”、“令人振奋”,有时也有“下力,尽力”之意。如:“收视超乔丹时代詹姆斯太给力”(《扬子
3、晚报》2011年2月10日),“记者在随机采访时了解到,吉林省几所名校高校毕业生大都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很‘给力’”(《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0月18日)。 (2)用作动词。相当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加油”的意思。如:“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济南时报》2010年11月12日),“欲将打拐行动释放出更显著的效应,亟须法律利剑更给力”(《京华时报》2011年2月9日)。. 致力于“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的湖南卫视更是不甘落后,不仅将2011年的跨
4、年演唱会主题定为“快乐拥抱给力2011”,更是精心打造以《给力星期天》命名的全新综艺节目,使“给力”作为专有名词使用。《给力星期天》节目板块也均以“给力××”命名,分别为“给力青春秀”、“给力实验室”等等,节目主持人为“给力小子”,嘉宾称“给力嘉宾”,观众称“给力老百姓”,与观众的互动称“给力互动”,可说是把“给力”一词用到了极致,以至于该节目自开播关注率便很高,网民们更是在百度贴吧上专门建立了“给力星期天吧”。 随之,由“给力”衍生出“稀饭警、给力所”也迅速蹿红。2010年12月10日《成都晚报》刊登
5、《成都评选“稀饭警、给力所”》一文,“稀饭警、给力所”成为“老百姓喜欢的警察、群众满意的派出所”的代称并在网上迅速传播,该词也即被百度百科正式收录。 我们且不说“给力”的渊源和它的生命力,仅就它急剧蹿红的现象来看,可以看出新闻媒体不断翻新使用该词,对其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具有“所指”和“能指”双重功能,语言在不断“拷贝”使用的过程中,其功能也在“复制”,并被附上表达者的意识色彩和心理色彩。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些词语经反复筛选,进而走向规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新闻
6、语言对语言的发展,毫无疑问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新闻语言自身也正在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突破传统的文风,在语言的应用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大众传播语境。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1]这也就是说,媒介组织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其语言的组织、语言传递的方式等都围绕着怎样让受众更好地接受为目的,而现代意义上的媒介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它包括平面媒介(如报纸、杂志)和立体媒介(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不再仅依靠报
7、纸、广播和电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的强势话语权已逐步被机构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的大众媒介以更深入、更广泛的大规模传播所消解。这种“更广泛”的“大规模”现象,不仅使现代人的生活媒介化,而且使现代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对于新闻语言自身来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语言所表述的言论是否能传播、怎样传播,说到底得由大众决定,这也决定了新闻语言必须以大众能接受的“新”的方式运行,必须转换成大众能接受的“新”的话语。在大众传播语境中,新闻语言呈现的“新”的特点有: 1.语言用词“新” 从当下大
8、众对新闻语言的接受情况来看,现代人在无休止的媒介信息或图像面前,感情上变得不是敏锐了而是被动、迟钝乃至冷漠,甚至是虚假了,形成了“后情感”。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现代人阅读心态上的变化—“匆忙与耽溺”。[2]快速匆忙地掠过一页页文本的阅读,只有搜寻到“新”的兴奋点才能激活感官,这种阅读所呈现的“追求”,也促使新闻语言不断地推陈出新、常出常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