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87160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就业率 就业质量 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转变观念,发挥就 业指导工作部门的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应从就业指导理念、工作的方法、内容与重点、工作的推动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启动时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既定目标是73%,至少要与去年持平。面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转变观念,发挥
2、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一、就业指导的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思想教育多,心理测量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咨询少;指导做人多,指导职业少。同时,也缺乏对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再认识,确立就业指导的新理念。 (一)确立人本服务意识 首先,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人,需要确立人本服
3、务意识。其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需要确立人本服务意识。再次,在实践上,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摆脱不了思想教育加就业安置的模式。也需要确立人本服务意识。人本服务,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宗旨,人本服务的“人”就是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指毕业生,也应包括在校的学生和用人单位。 (二)既重视就业率,也重视就业质量 重视就业率、也重视就业质量,是人本服务意识的延伸。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指导工作的“量”,是一个动态的基础性指标,受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2004年9月广东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广东
4、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结果显示,高职类院校绝大多数就业率超过80%,而初次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普通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但在数字的背后,就业质量“差强人意”,存在着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的状况,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叫苦不迭。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就业率的同时,也应重视就业质量。从社会要求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但要对就业率,即“量”进行评价,还应对“质”进行评价。 (三)专业化意识 体现人本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专业化足保障。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化,二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专
5、业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专业化规范。即身为就业指导人员应有的专业态度、服务精神、行为规范、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二是专业化培训。正规培训是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的基本课题,是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三是专业化管理。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最终将考核结果与专业职务、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就业指导人员奖惩、培训、晋升或辞退的主要依据。 二、就业指导的方法 (一)全程化 从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结合多年来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及国际先进的就业指导方法,我们提出“就业指导四阶段教育”的设想,将就
6、业指导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 1.入学引导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学院概况,奖、助、贷学金政策;介绍学院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介绍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2.入学后岗位技能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包含二个层次目标:一是在教育培养阶段,旨在彰显学生内在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发展方向的明确性。二是在学校专业设计阶段,旨在提高专业设置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见性。 3.毕业前的就业教育。包括政策教育,思想教育,择业技巧教育,组织供需见面会、签订就业协议,升学
7、指导等。 4.毕业后的继续服务。借鉴企业产品售后服务的做法,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提供1~3年的毕业后服务。其中包括:对暂时待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就业;帮助学生适应新岗位,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岗位要求;取得反馈信息,为评价学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成绩积累资料。 (二)独立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专职教师或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合理设计专业学习计划和选定未来职业;另一方面,除课堂教学方式外,还辅以补充读物、声像资料、参观访问、实习等途径,增
8、强指导课程的实效。同时,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将就业指导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