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原发性肝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发性肝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难治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肝癌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其中肝癌切除术仍是治疗肝癌的最佳手段,但仅约20%的患者适合手术,且对于微小转移灶清除及术后复发也不能得到满意解决,而化疗与放疗均不能达到较理想目的。随科技的发展,微创靶向治疗已成为21世纪治疗肿瘤的主导方向,其中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癌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新技术[1]。本文就国内外肝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1原发性肝癌超声介入治疗的目标及优势尽可能杀灭全部或大部分癌灶的肿瘤细胞,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
2、器官的功能完整性,达到根治或姑息水准;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其优势有: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②适时引导、定位准确、靶向性高,并发症少而轻;③操作治疗及随访复查简单、经济实惠;④对小肝癌及部分中期肝癌可达到根治效果,对晚期肝癌则可减轻肿瘤负荷;⑤联合应用传统疗法,可进一步提高疗效。2原发性肝癌超声介入治疗的方法当前超声介入治疗肝癌的方法已有10余种,据其机理可分为两大类:肿瘤间质内与肿瘤血管内超声介入疗法。102.1肿瘤间质内超声介入疗法2.1.1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治疗指在超声引导下将注射剂注入肿瘤内,通过化学或物理效应使肿瘤坏死。目前临床使用的
3、注射剂多为无水乙醇、乙酸、化疗药物、鱼肝油酸钠及生物制剂等[2]。其中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PEI)与乙酸注射(PAI)是常用疗法。①自1983年杉浦等首先报道应用PEI治疗小肝癌成功后,迄今已在临床广泛应用,PEI机制是主要通过细胞的脱水及蛋白质的变性作用,部分通过血栓栓塞作用破坏肿瘤组织。该法用于<310cm左右的小肝癌,尤适用于对严重的肝硬化,或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或肿瘤位置不当,或因病灶多发不宜切除者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PEI如何更彻底地杀死肿瘤细胞,尤其是大、中肿瘤边界的残存癌细胞及控制肿瘤复发等有待进一步研究;②1994年Ohnishi等首先报道应用P
4、AI治疗肝癌取得良好的效果,PAI机制是利用乙酸不仅可使蛋白质干燥,且能溶解脂质和胶原,较之乙醇有着更强渗透肝癌组织中纤维膜和隔膜的能力。研究发现PAI引起的坏死范围比相同剂量PEI引起的坏死范围更大,故不少学者认为PAI较PEI为优;③超声引导下化疗药物注射疗法是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敏感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内,在肿瘤内形成高的药物浓度而产生巨大的杀伤作用。但由于肝脏血供丰富,有肿瘤血管形成甚至有动静脉瘘存在,使得注射的药物呈一过性作用于肿瘤组织,而且多次应用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还会产生耐药性。目前已选用一些缓释剂,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并且定期更换注入药物种类。其应用前景有待
5、进一步证实[3]。2.1.2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1990年Mcgaha首先引入经皮射频消融肝癌概念,1995年Rossi等继而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报道了超声引导下射频(RF)治疗肝癌的经验。RF原理是通过产生热消融效应,使组织变得干燥,继而引起凝固性坏死。RF对于直径≤2cm的肝癌结节,一次可以完成肿瘤灭活,肿块比较大时,可施行多次重叠消融以尽可能杀死全部癌细胞,且近来对超声消融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研究结果显示,RF对消融癌栓、杀灭癌细胞仍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确切[4]。2.1.3超声引导下微波固化治疗经皮微波固化
6、治疗(PMCT)主要利用微波辐射产生高温造成组织的凝固性坏死从而治疗肿瘤。SatoM等和董宝玮等研究总结盘形引导器,单次作用直径即可达6.0cm的凝固区;而单电极作用范围可达3.7cm×2.6cm×2.6cm,双电极直径亦可达6.0cm。故根据肿瘤大小一次性导入单电极或双电极或多次进针多点组合,直径≤6.010cm的单发结节,可以实现一次性原位整体灭活。梁萍等[5]还将超声引导微波消融应用于治疗肝转移癌,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28例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31.89%,中位生存期为36.5个月,疗效显著。近年来,在微波高热凝固治疗肝癌的理论和技术日臻成熟。2.
7、1.4超声引导下激光凝固治疗超声引导下激光凝固治疗(ILP)其原理是经皮穿刺肿瘤插入光导纤维,将光能转变为热能被组织吸收,从而杀死癌细胞。Pacella等[6]报道超声引导下应用Nd:YAG激光治疗30例直径0.8~3.0cm和3.5~9.6cm的肝细胞癌,结果显示小肝癌组100%(15/15例)肝癌完全坏死,无局部复发,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68%和40%;大肝癌治疗后CT显示肝癌缩小或稳定,1、2、3年局部复发率为7%。ILP的主要缺陷是光波在组织中传导有限,而且治疗中光纤周围组织可产生碳化,进一步阻止了光能量的传出。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