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0155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展和探究。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实践作者简介:卢孔来,任教于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二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
2、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数学课不仅强调学生探究,而且突出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外。一、设计悬念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选材、加工,要适应
3、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难或过易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切入点,抓住学生问题的兴奋点和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引导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有一只小熊在山上种了很多的松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熊长成了大熊,它娶了一个漂亮妻子,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熊宝宝,投影幕出示
4、松树、双喜、熊头的粘图,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思考这个图中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松树、双喜、小熊头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的图案、形状、颜色,大小都完全一样,教师再引着双喜中间的一条直线翻折过去,把左边的图形刚好叠到右边图形上,使学生观察到左右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笔者把左边小熊的头倒转过来,问:这幅图还是轴对称图形吗?让学生经过观察、对比,回答出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两边小熊的头不能完全重合,再次体现了完全重合的涵义。美
5、丽的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尝试,以欢悦的心情自主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给学生产生美的心境,留下美好的记忆,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愿望,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叹数学的完美。 二、从生活中提炼教学的魅力,巧设悬念,引发探究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
6、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此时是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巧设问题的悬念,促使学生渴望与追求新知,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新知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这一内容时,笔者采用师生共同进行速算比赛,例如“512、752、582、10012、992”,笔者口算,学生笔算,结果总是笔者领先,这时学生觉得很奇怪,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些数是你自己写的,你一定是事先已经算好了。”笔者
7、说:如果你不相信老师的速算能力,就让你们随便报一个两位数的平方,我们再比一比,看谁算的快。结果由学生随便报数,笔者还是对答如流,比学生快得多。“真奇怪!老师为什么算的这么快呢?”这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笔者把话题一转“欲知奥妙,请学好完全平方公式”。这时学生个个睁大好奇求知欲的双眼,期待教师讲解新知识。 课后,有的学生对笔者说:老师,数学真好玩,学习了今天的知识,算一个数的平方,有的数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口算比计算器算还要快。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
8、“高而易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他们探究知识的心扉,点燃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使其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 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共同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学的民主性、自主性增强,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有了更多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课堂里随时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探究契机,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奇效。例如:在一次上分组法分解因式课时,笔者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