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

ID:10401321

大小:6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_第1页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_第2页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_第3页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_第4页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首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增力;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首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增力;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奠基。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心理需要;心理资本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成长。但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开展的同时,人们却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增无减。国内大量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事实表明,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未较好地达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脱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此项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欲取得实效必须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体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

3、生命质量、生活境遇,从学生现实的心理需要出发。一、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亦即成全人的生命,让每个人能够完整实现自我的潜能。个体成人的过程并不只是对当下个人周遭现实生活的简单适应,而是生命的丰富和心灵的成长,是精神成人,是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着学生成人,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灵历险,它意味着师生心灵的共同参与。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师生获得的是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在心灵历险中,彼此始终能找到自我生命发展的方向。无疑,此种目标的达成其前提

4、是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状态的了解和把握。因为,教育倘若没有体贴学生生命的温情,远离对学生生命的细心呵护,这样的教育于个体生命而言其实是外在的。任何教育都不能游离于个体生命之外。由此,对大学生生命状态的了解就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大学生从生理年龄看已近成年,但此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剧烈和心理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此时,生理发展虽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较多见,身心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心理能力难以控制来自于生理上的冲动,常出现情绪起伏较大,喜怒无常,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受到打击,易变得自卑、失望、心灰意冷、绝望轻生;社会适应力和耐挫力差等

5、。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是其年龄阶段性特点的表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认为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和避免角色混乱。多数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职业、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的选择,这些选择需要大学生去探索,但他们既有的人生经验尚不足以帮助他们应对和处理这些成长中的问题,因而内心非常苦恼。他们希望教师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体贴他们成长的烦恼并提供帮助。因此,作为教育者需要知晓他们的这种成长状态。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教

6、育。二、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意味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本性。1、大学生完善自身的需要―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有自我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即自我实现,它是有机体内部固有之物的成长,更精确地说,是有机体自身的成长3。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是一种成长性需要,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了马斯洛的这一思想,积极心理学家们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7、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4,他们的有关研究部分证实了人在生理上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心理上也存在5,这说明人有完善自身的需求,具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6。亦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其内在本原成德观也表达了与马斯洛类似的看法。儒家认为成德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即成德是人的天然的、本性的要求7。人有成德的本性追求,即在德性上止于至善,完善自己,最终“成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