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91745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订单式”培养是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效果。文章通过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计单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订单式”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教学改革 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理清办学思路,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较早探
2、索并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走出了一条具有广阔前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一)重视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伙伴 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有生机和活力,社会需求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的就是企业要直接参与培养过程,为此,学院派专人走访了相关的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同类院校等,广泛搜集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科学论证,展开充分调研,最终确定了合作伙伴。 (二)学院
3、与用人单位签定“订单”协议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为此,学院通过大量的前期市场调研,凭借自己的知名度和声誉,主动与山东佳怡物流公司取得联系,双方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深入接触,于2005年3月8日正式签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协议内容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须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协议一经签定,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人才质量。协议的具体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微调。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在组建佳怡物流班之初,学院秉持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以企业为主
4、,学院协助,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首先,佳怡物流公司和学院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介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和企业的全面情况、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并认真解答学生的提问。企业派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从报名的540人中甄选出180人组成佳怡物流订单班。 (四)围绕订单协议进行教学改革 订单协议签定后,学院主动牵头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分解与组合,设计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
5、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在教材的选择上,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然后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选定合适教材,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编写订单班教材,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践教学 首先,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先进完善的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遵循通用性、仿真性、开放性的原则,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设在参与合作的企业,学生在实习实训注重真实性、先进性和实效行。
6、其次,学院选派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企业挑选高水平的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时,企业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专门指导,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能力。 (六)校企共建质量评价标准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学院和佳怡物流公司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订单”所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制定评价方案,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估。
7、由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要求。 (七)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活动,加强和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收到明显效果。主要有: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二、搞好“订单式”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形成有效运行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很多“订单”在很
8、大程度上都是“偶遇”。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