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79517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简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思考论文论文摘要:校园网上的各类应用系统是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多种新特征,其技术平台的建设理念也需要适应于这种变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技术平台论文摘要:校园网上的各类应用系统是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多种新特征,其技术平台的建设理念也需要适应于这种变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技术平台与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关系,也指出这两种技术平台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IS(管理信息系统)或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之间没有横向的数据联系,不能进行数据共享,于是产生了“
2、数据孤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将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并形成单点登录的统一门户,此类整合系统便是最早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这个思路来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而且系统建设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因为网络技术部门在高校中属于服务型部门,在本世纪初网络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此类技术服务部门为了提高本部门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过应用系统的普及使校园用户了解网
3、络、使用网络。这个过程也正好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创造并界定的一种亚文化。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来看,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须要生产;要生产,又必须追求协调与效率;要达到协调与效率,就必须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数字化校园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过程高度协调、效率提高,这样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也相应的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
4、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资源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组织方式等。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技术平台——网络社区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促使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并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被动性。参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活动的用户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动进入系统进行活动。系统中的活动步骤和环节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约定,不具有任何随意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户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二,封闭性。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就
5、像进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封闭世界,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不能够与其他系统发生任何交流。每一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大多是本系统的专用数据,不具有标准性,无法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交流。第三,严肃性与现实性。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严肃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现实世界存在的。在这样被动、封闭、严肃而现实的系统中,并不能给予刚刚发芽的网络文化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寻找另一片沃土,而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所创造的。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数字化校园系统营造出来的网络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宣泄与表达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是大胆探索者和反叛者的乐园,这正是网络文化能够发展繁荣
6、的源动力。于是网络社区系统便应运而生,这正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片沃土。这类系统往往由学生自发建设与管理。网络社区系统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当前常见的网络服务与网络资源,相对于严肃而沉闷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网络社区里充斥着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意,这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迅速发酵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平台和精神资源。网络社区系统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弥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足,从技术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点,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特点,使得网络社区系统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正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体。三、两种技术平台的弊端虽
7、然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术平台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发展,这些技术平台会逐渐暴露出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第一,网络社区系统的匿名性是网络社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实行实名制,但却缺乏开放性与自主性。第二,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虽然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但却“公私分明”,毫无联系,用户在登录两种系统时,目的和心境是完全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