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76275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油画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油画少数民族题材创作 广西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对于不少曾活动或居住于此的画家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一直都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油画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发展过程,对于今后广西美术创作无疑有着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的发展在全国文艺大发展的语境下,行使着工具和武器的作用与职能。这一阶段的人物画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欢愉的劳动场景、工农兵的生活、城乡的巨大变化而展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广西等地迅速兴起了以表现少数民族风情风物为
2、主题的绘画作品。此一时期除了大量年画意味浓厚的宣传画,在少数民族题材的表现方面,还是有不少佳作出现。曾日文的《春晨》通过生活情节的描绘来表现时代的最强音:对党的拥护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摒弃个人的一些东西,追求情感的共性和共通性,是当时作品的普遍特点。孙见光则在《放鸭》里赋予了画面更新的形式感:朴、拙相生,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了歌颂公社化,196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全国公社风光画展,其中包括曾日文的《壮乡十月》(三人构
3、图,丰收的喜悦,取代了西方传统题材,美惠三女神般的神圣、欢愉的光芒被中国传统世俗画面取代,不再是单纯的有关美、享乐的主题,而是与辛勤劳作相映成趣的画面)、孙见光的《碰头会》、刘宇一的《耘天》、韦宣劳的《晒谷场上》等等。韦宣劳在自述中说道:做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现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斗争。所以,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达到认识客观实际的目的,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为此,韦宣劳从60年代起,就深入广西东兰、三江等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田间地头都有他洒
4、过的汗水。可以说,这些老画家的优秀品质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接下来几年,姚秦则创作了《备课》《新画》;曾日文的宣传画《农业机械化的尖兵》也可见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虽并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但从背景来看,还是很典型的西南风景。相比之下,风格和内容极其类似的萧奕力的《春风春雨育新苗》则更能体现油画语言本身的特色与魅力。 二、文革时期 邹跃进在他的《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42―1976)》里提到,文革美术,特别是1972年以后的文革美术,可称为中国革命古典主义美术。其强调了两点:政权性和工农
5、兵为表现主体的重要性。1966年,全国开始破四旧,破也是文革美术的主要问题所在。因为教育的改革倡导工农兵的主体地位,70年代开始有了专门培训工农兵美术创作人才的班,但无论是艺术教育、艺术体制和评价系统等,还都是只属于毛泽东社会理想的一部分而已,画家们的自由很大程度受到束缚。不过庞钟霖的《金谷颗颗》是例外,它充满着时代的朝气和为人称道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想起米勒的《晚钟》,只是这样的金色、此般的朝气,没有了沉闷钟声里低吟的祷告,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下不一样的信仰。此外,邹跃进也在上面提到的文章里
6、说道:在文革时期女民兵、还有少数民族的女性特别多,这或许是一种发泄的渠道(艺术家的性压抑)。如他所说,或许只是个玩笑而已,但刘新在《广西美术五十年》中指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一诗的出现,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1971年,韦宣劳创作了《巴马瑶族女代表》,对他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物就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白发老翁、年长老妪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的人物画,并没有新奇的形式感,也没有过多的装饰,却能看到那样一个时代人的质朴以及画中女代表所有的美貌。文革最后一年,孙见光创作了《补演》。此画在色彩
7、、构图上都更加活泼轻快,只是与他本人一贯的深沉画风相去甚远。且不论是否为时代所造就的风格转变,但需承认的是,对画家来说,历经画风的短暂变化,观者反而能看到画家沉淀下来的东西。 三、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两位中青年油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刘绍昆和沈铭存。沈铭存在《京族妇女》里再现了渔船背景下搂护着孩子的京族女性,怅然若失,有对生活的坚定,亦有对前景的迷惘。此作与刘绍昆的《给妈妈写信》均获得了三等奖,这也是广西画家第一次在全国获奖。同年刘绍昆的《房东的女儿》还是以写实为主
8、。直到后来,两位画家继续分别沿着自己的路子创作人物画,一个重写实,一个重意象,都是广西美术界重要的画家。 198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涌现了许多新人新作,郭北平的《五月》、刘绍昆的《翻身的日子》、孙见光的《琳琅满目》《试新鞋》等,从画展主题上来讲,对少数民族生活的讴歌方面是一个重头,此一主题也恰好契合了党和国家的中心思想。而在这一方面,孙见光在《琳琅满目》当中刻画出来的沉稳、厚朴的农民形象,撷取其被生活感动的触点,将少数民族人民那种对新生活的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