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

ID:10368265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_第1页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_第2页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_第3页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_第4页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论文摘要:为你编辑了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讲解了苗枯病国内的研究进展,对该病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提出防治措施。1 玉米苗枯病国内研究进展玉米苗枯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苗期病害,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1-3]。国内1988年吴新兰首次报道在制种田发生该病[4],1989年该病在襄北地区制种田的黄早四病株率高达95.5%[5];1990年在浙江省部分县的山区春玉米大面积发生玉米苗枯病[5]。1992年辽宁省铁岭平顶堡乡因死苗毁种近千亩;1993年玉米苗枯病在鲁西地区杂交制种田严重发生[7];1999年山东德州市发病

2、面积达2175万hm2,占玉米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重病田017万hm2,减产严重。2009年山东各地玉米产区均有大面积发生。1988年,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王桂跃等对玉米苗枯病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确定该病害的病原为串珠镰孢菌中间变种,田间观察发现带菌种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是导致苗枯病发生的发病因素[4]。1990至1992年,浙江省临海市农科所狄广信等研究证实浙江省发生的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以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为主,带菌种子和病土是本病的初侵染源,提出选用抗病品种、种子药剂处

3、理和增施磷肥是防治玉米苗枯病的有效措施。1999年,山东省德州市土肥站柳凤琛等对发病地块的气候、土壤、玉米生长状况以及品种情况进了综合调查,认为土壤的偏砂性对苗枯病的发生有直接作用;土壤钾的含量低,钾素供应不足是造成玉米苗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2001年,山东种子公司吴相德等调查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无关。20022003年,河南农业大学谢慧玲、袁秀云等分别通过田间、室内两种接种试验,对玉米苗枯病抗源进行筛选,对玉米苗枯病的发病规律及其症状进行了研究,对抗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对玉米苗枯病的抗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杂交种比相应的自交

4、系具有较强的抗性;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苗枯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双亲的抗病性最好能够互补,使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具有抗多种病害的能力。2004年河南农业大学刘春元等选取7种常见农药,采用盆栽法对玉米苗枯病菌毒力和防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玉米苗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一化学药剂对玉米苗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完全一致。2007年,河西学院农学系邢会琴等采用毒力测定法,对几种杀菌剂进行室内筛选。通过测定有效药剂的最低完全抑菌浓度(MIC),测定毒力(EC50、EC90),测定不同药剂组合安全性(玉

5、米苗期植株的根重、茎鲜重、株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部分农药在室内测定对玉米苗枯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不能起到完全杀菌的作用;对玉米进行杀菌剂与种衣剂混合后包衣,在低温条件下能明显降低玉米苗期植株的根重、茎鲜重、株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生产上使用农药时慎重选用合适的杀菌剂包衣种子。2010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丽娟等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种类鉴定,在分子水平上明确东北玉米苗枯病病原镰孢菌的种类。2011年,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何瑞等对引起山西昔阳县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菌

6、rDNA-ITS的扩增与序列进行测定,测得序列与F.moniliforme同源性为100.0%。2 玉米苗枯病的田间诊断2.1 田间调查方法 在玉米出苗后至大喇叭口期对苗枯病进行系统调查。每3.3hm2连片制种田为一个检查区,随机选5个样点,每点50株,记录玉米品种、土壤类型、发病的气候条件、发病的时间、发病的部位、症状特点、发病的叶片数,统计发病率和发病指数。2.2 苗枯病田间症状 地上部分。叶片一般从二叶一心时开始表现症状,最初第一、二叶片的叶尖发黄,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叶尖、叶缘呈焦枯状,心叶卷曲,严重时心叶青枯萎蔫变黄,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至枯死

7、。病株后期,茎基部节间出现水渍状腐烂缢缩,形成坏死环,易在茎基部节间整齐断裂,维管束变褐,叶鞘变褐撕裂。地下部分,根系发育不良,胚根根尖溢缩,维管束变褐,后扩展成一段或整个根系,根毛减少。为害轻的幼苗上部无明显症状;无次生根的幼苗枯萎死亡,潮湿时死苗基部近地面处产生白色粉霉;有少量次生根的幼苗则形成弱苗。2.3 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为5级:0级为完全无病;1级为病株枯茎叶片占全株10.0%~25.0%,根系仅在根下部产生褐色坏死;2级为病苗枯茎叶占全株26.0%~50.0%,根系病变占整个根系的1/3;3级为苗株枯茎叶占全株2/3,苗枯萎缩矮小,根系病变占整

8、个根系的2/3;4级为病株叶片全部萎蔫、枯死,根部全部呈深褐色。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