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富阳市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省富阳市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摘要:在明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河道治理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村河道、城镇村及开发区居民集居地河道治理的理念、思路及措施,阐述对污染源的控制处理及改善水体的方法。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生态;措施;富阳市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B :1008-701X(2010)01-0086-021 基本概况1.1 河道概况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南面,市域面积1830km2,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区,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市境内的
2、主要河流为“一江十溪”,即富春江、渌渚江、壶源江、剡溪、上里溪、苋浦江、大源溪、小源溪、渔山溪、里山溪和常绿溪,除常绿溪外均属富春江水系,富春江富阳段长52km,县级河道215.3km。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依赖生存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河道环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1.2 水环境概况随着运行年限的延长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富阳市域河道防洪标准偏低,淤积、人为设障、行洪能力降低;水质污染、水环境日趋恶化;部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城区河道大都亲
3、水性差,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对景观休闲的要求。河道服务功能下降,水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失调,是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重置、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市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以损害公共利益谋取个人利润,将大量不达标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水质污染严重,超出了河道的纳污能力,不仅导致水生物无法生存,还危及城乡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农业用水。(2)许多城乡居民生活区尚未建立污水收集管X,长期以来均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河道,加重河流污染。(3)多年来农业用
4、肥的磷化和长效农药的使用,使岸上、水下生物生存环境严重破坏,生物种类逐年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逐年下降。(4)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从河中“捻泥”作业已不再采用,多年来河流两岸在雨水和船行波的冲刷下,大量泥沙沉积河底,河床逐年抬高,不少河流枯水期出现“干河”现象,原来的自然河流成了沟渠,严重影响了行洪、供水、灌溉及水生物的生存环境。(5)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外来人口卫生管理困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河中,沿河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6)由于水环境的破坏,水中耗氧藻类大量繁
5、殖,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上交通运输,同时水生物生存种类也发生了变化,水中不见鱼虾见龙虾。(7)由于低产田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的河道建设,改变了河道断面、水流形态及其原有功能。没有洪水时,河道流速慢,泥沙极易沉积;洪水发生时,行洪断面往往又不足,不能安全泄洪。2 生态河道治理的理念生态治河就是在河道治理中要注重生态效应建设,培育具有生命力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要适合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生存的多样性,人类与多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种状态又要求提供这样一种
6、河道生态环境:(1)其水流必须是清澈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是自然多样的,蜿蜒曲折,有动有静,生动而不单调。(2)两岸滨河带必须有绿色植物,并且搭配合理。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落,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3)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和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水与土壤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条件,保留和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4)河道纵向尽量保留原有蜿蜒曲折的形态,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为水体自
7、然流势多样性创造条件,避免裁弯取直。根据这些思想,该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按照河道不同等级、功能和区划要求,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河流生态修复,使其重新“回归自然”,发挥其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3 生态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建设,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河岸边水草、礁石(或平台)要保留,建设仿自然型河流。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让河道进入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体系。在河道设计模式上,按照平源河
8、道的特性及其各自承担的特有服务功能,除满足防御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河道治理思路,以“治污水、清河水、防洪水、还生态”为目的。“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