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

ID:10359567

大小:6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_第1页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_第2页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_第3页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_第4页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张一兵/胡大平/张亮【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4年12期【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04年06期第64~70页【作者简介】张一兵,1956年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教授/胡大平,1969年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副教授/张亮,1972年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副教授(南京 21009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步在当代中国学术中成为显学,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出场”成为一个流行学术口号时,我们是否应

2、该审理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位置呢?答案是确定的,因为学术界已有人这样做了。(注:这个主题已经有一些成果,如张翼星的《20年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8期;《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专栏中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主题刊发了张一兵、张翼星、陈学明、李惠斌和胡大平等五位作者的一组笔谈。)本文的基本目标即是把这个问题推向深入,但与先前各种做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对既定事实作简单描述,而是试图通过把握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变迁,从而阐明这个子论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潜在价值和影响,并进而对其当前课

3、题进行定位。这种做法不是对既定格局的一种清算,而是对一种可能理论空间的理解。        一、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转换    到底是哪一位中国学者第一次接触并向国人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考证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时代变迁已造成不同代际学者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这使得同一个研究对象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不同的遭遇。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便开始翻译卢卡奇的相关文论,那时并没有把他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来介绍。(注:参阅《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前言”。)又如萨特研究本身即存在着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子学科的分野。再则,大陆与

4、港台在处理同一批人物时具有基本的旨趣差异。(注:虽然本文并不涉及对港台学界的评论,但提及这一点是有意义的。因为,80年代以来,徐崇温、陈学明、衣俊卿、曾枝盛等一大批在这一领域有影响的大陆学者同时为港台和大陆两个学界承担着译介和述评的工作。同时,港台在译介相关基本著作方面亦是走在大陆前面的,如在专题方面的“后马克思主义”、在人物方面阿尔都塞等人的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构成了对大陆学界的潜在影响。)因此,在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论域对中国学术的影响时,仅仅描述某些基本现象是不够的,而必须探询这样一类的问题:我们把握这个对象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它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着

5、研究对象的生成和作用?等等。没有这一类问题作为基础,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断言自己理解了研究对象,更不能直截了当地声称应该如何处理它们。    如果说马克思关于“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这个论断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南,那么它也能够直接适用于我们讨论的这个论域。由是观之,当“如何重读马克思”或者“怎样解读马克思”这些问题引起国内学者普遍重视并形成各种争论时,正是这种态势亦帮助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漫游的历史。因为,不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代表,如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等以不同的原则提供

6、了解读马克思的个案,而且正是他们拓展了关于“重读”原则的争论并迫使人们面对马克思的“非现成性”从而把眼光转向“解释”原则,可以说这一点正是在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深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这一成果是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争论的不断深入而获得的,它体现在我们研究逻辑的两层递进的转换上:从否定性批判到肯定性借鉴;从间接挪用到直接对话。    从中国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历史看,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基本事实,当把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萨特等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论域兴起之前便出现在中国学术研究中,因此把他们打包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讨

7、论时,我们注定就不能回避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怎样的关系?或更直接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论域源发之初的“徐(崇温)杜(章智)论战”到近年来“徐(崇温)王(雨辰)之争”,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而争论本身与其说是对某个人物或某种理论的认识差异,倒不如说是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和地位的争论,对我们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和立场的争论。(注:王雨辰《我们到底应当怎样认识和评价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论文的题目充分表明了争论的这一特征。参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