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49457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由冲突走向和谐: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冲突走向和谐: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转向摘要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的转向比较明显:对受众的态度从迎合转入引导;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栏目自身的定位也由混沌走向明晰。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新闻《今日一线》转向 AbstractAsatypicalexample,HeadlinesToday,Guangdong’sTVS,hasclearlyfounditsoent. Keyonioussocietynewsforpeople’slivelihoodHeadlinesTodayturningdirection 2002年初《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2003年底,
2、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用民生新闻的概念来总结《南京零距离》栏目特色。从此,“民生新闻”引起了新闻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如果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定型,那么,从那时至今的近4年多来,经过全国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民生新闻已经发生转向,其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妨说,“后民生新闻”时期已到来。 一、民生新闻中的不和谐因素 民生新闻的诞生,为它赢得了高收视率。它所标榜的“关注民生,关注热点”,为它赢了理论界的青睐。“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一句名言了。但同时,人们对民生新闻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社会业界有识之士也清醒地看
3、到了民生新闻存在的缺陷,特别是它表现出的不和谐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内容构成和交流形态两个方面: 1.从内容构成来看,大量的负面报道与对琐事的关注,难以与主旋律合拍 首先,几乎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唱主角的是负面报道。如车祸、凶杀抢劫、被骗被盗、事故等等。显然,大量的负面报道无疑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 对于政府而言,大量的负面新闻是有损其形象的。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基本上是在城市台播出,其覆盖面就在本城范围。“一些城市行政管理工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所谓民生新闻无非就是车祸、打架、死人等等,这些负面报道太多了,严重损害
4、了城市的形象。”① 同时,它也会影响百姓全面正确认识他所生存的环境,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说:“不要只是交通事故、奸、杀、造假等,这些只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要增强亮色,不要都是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好人也会生病。”②可以说,对于百姓而言,过多的负面内容是难以培养他们的阳光心理的。 其次,民生新闻往往较多地关注琐事。新闻题材的琐屑化,容易让人们忽略对重要事件、问题的关注,甚至造成二者的冲突。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就针对此提出不仅要有“小民生”,同时也要有“大民生”。他说:“所谓的小民生,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
5、能离的生活参考;所谓大民生,就是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通过民生的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对民生所将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不但有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国计的深入人心”。③ 2.从交流形态来看,迎合受众的策略,难以承担对百姓积极引导的作用 对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考察发现,不同的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组织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对受众的交流形态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概括而言,就是它们都注意受众需求,从迎合需要、服务需要两方面来与受众交流。 如果说中央电视台1993年首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民生”意识已见端倪,那么,“民生新闻”已经不满足于“讲述谁”这
6、一点上了,它们更加重视“为谁讲述”和“怎么讲述”这两个元素,从接近受众发展到了迎合受众。 “为谁讲述”主要考虑受众的兴趣爱好,其题材选择并不限定在“百姓故事”这一范围中。一些格调不高,趣味低级的奇谈怪事也不鲜见。简单地说,受众的兴趣成了新闻选择的第一标准,它体现的是“唯受众中心论”的理念。 在“怎么讲述”这一点上,电视民生新闻都强调“现场”元素,为此甚至不惜展示灾难事故中令人颤栗的场景,刺激性的画面,视觉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片面突出电视新闻的现场要素尤其是刺激性要素,以求满足受众的接受兴趣。 “服务需要”是所有的“民生新闻”与受众接近的另一重要桥梁。如《今日一线》就开设了“记者
7、跑腿”一个小板块。在这里,具体的“百姓”个人有记者为之“跑腿”解决问题。即使是这种帮助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大受众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即使是这种施助不见得都解决了问题,但记者的立场(如其口号为“鞍前马后,服务到家”)很让受众受用。 可以说,迎合受众、服务受众体现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它赢得受众的青睐,在收视率上获得成功是不难理解的。但与此相伴的是,过多的迎合使得节目对百姓生活中的负面行为缺乏批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