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

ID:10334892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_第1页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_第2页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_第3页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_第4页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的论文:本期三篇文章,虽然主题各不相同,有的问题也许还是老问题,但都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城市美学在西方兴起得比较晚,但在中国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关注,这无疑与中国当前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化过程有关。城市已经成为中国人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刘成纪教授对于城市美学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城市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提供了一条思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美学学科的定位和性质。严春友教授的文章对这个老问题进行梳理,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柳清泉副教授的文章,则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美学意境理论

2、的生成与建构,切中了意境理论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2)02-0014-06  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对象像城市一样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没有任何一个对象像城市一样汇聚了人艺术创造的巧思,并主宰着人的审美经验和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看,将城市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不但在理论上是正当的,而且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在现代社会,也没有任何一个对象像城市一样激起人巨大的心理矛盾:对城市的心理迷恋与情感疏离,满怀梦想与沮丧焦虑,物质丰裕与精神饥

3、渴,工作的快捷高效与忙碌中的顾此失彼,构成了永远无法克服的对立。正是因此,人的城市体验并不是纯审美的,而是爱恨交加的,甚至对城市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更能获得公众的心理认同。  在理论层面也是如此。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始,它的文化和文明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所谓“公民”即专指城市居民。.cOm历代思想者关于未来社会的审美想象,也大多以城市为范本。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其格局基本被城市性的空间形态限定。但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始,现代思想者却更多关注城市生活的负

4、面价值,即对个体自由的干预。尤其是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成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反工业化、反城市的理论武器。与此比较,在东方,尤其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城市生活的世俗性和对人性的压抑也被充分强化。其中,作为文化代言者的士人阶层,历来对城市生活抱有敌意。“田园将芜胡不归”,其审美理想总是指向田园化的乡居生活。从这种情况不难看出,在西方现代和中国古典时代,城市的审美价值向来被定位为负价值。西方因城市生活与个体自由的对立而反城市,中国则因人工的营造物背离人的自然本性而反城市。正是因此,城市作为美学的研究

5、对象,在中西方美学的理论遗产中,都找不到主流性的论述。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城市美学,也只能说是以城市批判为背景的“反美学”。  1986年,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恩特(arnoldberleant)发表了《培植一种城市美学》一文,自此,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在美学领域获得了学科自觉。尤为重要的是,他与此前的本雅明、芒福德一致,对城市价值的定位是正向的,是以肯定的方式将城市作为关注对象的。这种建设性的城市观,是城市美学诞生的必要条件。但令人遗憾的是,检视1986年以来东西方城市美学的研究状况,总体而言,可谓效绩不彰。这是因为:首

6、先,就人文科学对城市的观照方式看,美学具有天然的局限。它既缺乏城市文化研究的宏阔和综合,也缺乏城市设计实践的具体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这一学科悬浮于宏观的城市文化研究与具体的城市设计实践的中间地带,至今没有以自身为中心形成学术资源的有效聚拢。其次,阿诺德·伯林恩特是一位环境美学家,这决定了他对城市的考察,更多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非城市自身的美学构成。这种研究是外围的、边缘性的。而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的研究者,又大多是沿着阿诺德·伯林恩特的道路,从环境美学向城市美学顺延,这就决定了阿诺德·伯林恩特的问题,同样成了

7、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按照传统的定位,美学是感性学,城市美学的研究对象则必然是作为感性形式的城市景观。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景观固然重要,但其“可居”的重要性永远要大于“可观”。如果城市之美的构成仅被限定为视觉形式,那么这种美学就必然是表象性的、肤浅的。据此来看,环境问题、景观问题,均不是城市美学的核心问题,而是次生性的边缘问题。  那么,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它所要解决的核心理论问题是什么?  首先是城市人性的关系问题。城市,就其现实而言,表现为以高楼大厦为表征的物化形态,但其本质却是精神性的,是奠

8、基于人性的。对于城市而言,这种人性就是人的群体性或群居本性。人类从早期家庭、家族式的聚集到宗族、国家,这诸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均可视为人的群居本性的制度形式;而村落、集镇、城市,则是这种本性的物态形式。据此来看,所谓城市,虽然其钢筋水泥化的物质形式是机械的、僵硬的,但其存在的依据却是活性的、柔软的,有人类最本己的情感在其中渗透弥漫。这中间,如果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