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30114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福建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35000)陈美勤“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提问是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对话、实践与反思等学习活动,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要使提问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我们就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站在促进学
2、生发展的立场上研究如何有效提问。一、立足主体地位,有效导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实际上,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权是不多的,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乃至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几乎都是事先设定的,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总是希望通过提问传授学科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为完成预期“教”的目标,有的教师甚至会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目的只是使一切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串演”下去,完成“教”的预设动作,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
3、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就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探索意识的提高。因此,我们的备课,最应该站在学生这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去设置问题。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为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执教者往往会预设这样的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对一节具体的课来说,教师的预设要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上。具体来说,包括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何种方法最适用于学生。基于对这些学情的了解,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上去有针对性地设
4、计教学中的问题。如上面《爬山虎的脚》所提出的问题,指向的是文章呈现的内容。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很容易就能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咀嚼又咀嚼,学生仍不能很好地体会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不妨拟出这样的问题:“读课文第三段,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再读课文,对照课文,看看自己画对了没有;想一想:哪些词句引导你画图。”这样的问题,就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预设了学习的过程。“画一画”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在反复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在心里建构起爬山虎的脚的具体影像——“反面”、“枝状”、“六七根”、
5、“细丝”……这样,使学生在研读文本中真正领会到用词的精确。这问题“导”的是“学”,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只要学生能够学得自主,就能学得充分、学得有效。二、符合认知规律,有效组织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般而言,思维含量愈大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相对愈高。这就要求问题的切入点要选在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牵动全篇的重要线索上。提出的问题力求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统领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以促进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利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
6、一味地强调提问的信息量,忽视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就会进入误区。因此,提出的问题既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也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蹲”下身来看学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尽量难易、深浅适当。所预设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同伴的帮助,大多数学生能够领悟,思维得到发
7、展。这才是好的问题。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课文中有些语句含意深刻,如“鱼游到了纸上”“游到了我的心里”。如能拎起这些语句,就能串起整篇课文的学习。但理解这两句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定难度,可从感受那位青年的“特别”入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的‘特别’呢?……”感受到了青年的“特别”,就自然地理解了“忘我”、“融为一体”。这时再探究“鱼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就水到渠成。这样,文章的思想、人文内涵自然能得到很好的理解与解读。在教学中,有时提出问题
8、,也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怎么办呢?教师要适时“架梯子”。“架梯子”也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如在理解“忘我”一词时,可以这样引导:“‘忘我’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其实有很多语句在解释它,找出来,读一读。”“呆呆”、“静静”、“忘记”、“头也不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