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25790
大小:6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具身认知研究综述的哲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具身认知研究综述的哲学分析本文导航1、首页2、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3、具身认知的研究视域4、佛学的视角5、结语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小编专门编辑了具身认知研究综述的哲学分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作为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第一代认知科学诞生。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1]Lakoff和Johnson曾将其称之为非缘身心灵的认知
2、科学(thecognitivescienceofthedisembodiedmind),即认知是脱离身体的。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认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表征计算研究范式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也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而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范式兴起,它主张以大脑神经元的网状结构作为认知过程的隐喻,试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合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emergence),这同实际的脑组织更加接近。但无论是符号加工模式还是联结主义的研究范式,两者都没有否认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把认知活动完全归结为反思意识
3、符号的思维水平,应该从身体和身体经验中探寻认知的起源、演化以及发展。在Heidegger,Merleau-Ponty,Debodiedcognitivescience)应运而生。那么,何为具身认知,其基本立场和主张、理论基础是什么,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和局限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一、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近年来,具身认知受关注的程度日渐提高,但不同的研究者由于不同的学术信仰拥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对具身认知的理解存在分歧,仅仅在什么事具身认知这一问题上,就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因此,对具身认知的基本立场及其基本立场的梳理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相比较于基于计算机隐喻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具
4、身认知尤为重视身体在认知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见解是,我们的心智、理性能力都是具身的(embodied),它们有赖于我们身体的具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图式;认知过程、认知发展和高水平的认知深深根植于人的身体结构以及最初的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2]Lakoff和Johnson认为传统认知科学忽略了人体构造和身体体验的重要作用。他们结合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心智是具身的;二,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最初和最基本的是身体和身体的活动。[3]也就是说,认知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正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身体塑造了我们的认知。erleau-
5、PontyM.,1962)[9]也是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导航1、首页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理框架的构建的模型分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更深度的变化,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会更加重要,大量的产业要素会加速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的供给能力。[1]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准确界定,目前尚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在美国称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而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称之为
6、文化产业。不论如何称谓,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从目前来看,我国各个地区政府已经或正在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固然有产业发展初期缺乏实践支持,以及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缺乏一套能够有效评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整体绩效的指标体系,以反映产业发展实际,并进行检验和政策调整。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2],并依托该框架体系进行科学的政策建议研究。一、国内外创意指数研究述评文化创意指数是指近年西方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衡
7、量创意产业成效的指标体系,他们力图通过建立全新的、旨在衡量地区创意状况和决定创意发展因素的统计性框架,评估和督察创意城市竞争力。由此引发的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问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4]国外对于创意指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已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各种指标模型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关注的有:199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的《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建立文化数据和指数》,2002年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地区文化发展的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