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12626
大小:306.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高三语文课堂训练:(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课堂训练:(4)(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白癣/苔藓缜密/嗔怒惊骇/骸骨两讫/屹立B.安宁/宁可供养/口供阜盛/蚌埠湛蓝/暂且C.造诣/肄业联袂/昧心纤毫/翩跹累赘/连累D.辍学/拾掇呜咽/拖曳浩淼/渺茫处方/处境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一天的反复考虑,总经理最后还是对老家派来的人说:“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B.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在面试中,他坦然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C.将混凝土改为价格不菲的花岗岩所带来的效果显然是
2、不容分说的,但把好好的花基和路沿石敲碎,未免太浪费了。D.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运营的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B.不仅灰霾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灰霾还会使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D.40多名90
3、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4374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左右的老人手中。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文本解读,核心是“文本”。。。可是在现代西方文论中,text作为学术话语,和课文有着不可忽略的区别。。。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而且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素养,不同价值取向的读者的主体不同,因而“同化”(受孕)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孙悟空。①文本的内涵,则只有经过读者心灵的填充、同化,才能投胎受孕成形②本来我们不叫“文本”,而叫“课文”③文本的意义
4、,是由读者决定的④课文,是客观存在,其意义是确定的,不以读者的主观意向为转移⑤这两个词,在英语里都是text,原来都是正文、本文、原文的意思A.③②⑤④①B.②⑤①④③C.②⑤④①③D.①③②⑤④(二)语言运用题1、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世界博览会”下定义。①世界博览会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②世界博览会作为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③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 活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
6、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而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品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练习题。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喻中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