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ID:10307927

大小:7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6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_第1页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_第2页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_第3页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_第4页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熹“外面入去”的儒学体系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两个新的范畴,一是“气”,一是“理”。张横渠总结和发展了以前的元气说,创立了一个以“气”为基本面貌的儒学体系,指明“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是“气”的浮沉、升降而凝聚消散再凝聚再消散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1];仁圣境界是一种以“天下一气”为基础的“民胞物与”[2]境界。二程则发展了以往有关“理”的思想资料,创立了一个以“理”为基本面貌的儒学体系,指明天下“无实于理者”,宇宙是一个“天理”流行而众理纷呈的宇宙;仁圣境界是一种以“天下一理”为基础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两个体系既有相通之

2、处,又有不同之点。但由于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所以其不同并不妨碍其相通。到朱子这里,便要把这两个独立的体系同一起来,这符合儒学发展的逻辑要求,也是朱子毕生心血之所在。当然,最终朱子有没有真的把它们同一起来,却是出乎朱子预料的。一、理、气、心朱子是一个诚明两进的学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由于他学问精进不已,学术活动的时间跨度大,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难免有许多前后不大一致的说法。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一书中,对朱子学术的发展进程作了细致精到的分析,对那些不一致、有发展的地方进行过疏理。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而只从总体特征上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朱子在李延平门下,

3、没能体认到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气象究竟是什么,没有认识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延平又着力引导他去理会“分殊”,这就促使朱子走上了一条纯思的知性学术道路。朱子继承和发展了程伊川发扬的《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十分注重“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他认为,“形而上”是本,是体,“形而下”是末,是用;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就在“形而下”之中;但是又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它们是不相离但又不相杂的,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一定要在思想意识中把它们分开。朱子把这种纯思的分析,用于他的哲学体系,使他的哲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绝对二分面貌。朱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气的

4、世界,也是一个理的世界,理与气密不可分地结在这个世界中。但是,理是形而上的东西,是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气是形而下的东西,是器,是生成万物的质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际,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此义理之原,学者不可不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黄道夫》)在一般情况下,理与气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是理,便有是气”,“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

5、理”(《朱子语类·1》)。但是在朱子看来,见理气为一体,这只是表面现象,再深究下去,则应该看到,理贞定恒一,气聚散非常,理是体,气是用,理是本,气是末,因而理在先气在后。他说:“理未尝离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得无先后?”,“此本无先后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同上)。有学生问他,这样说来,是不是就可断定先有理后有气呢?他解释说:“不肖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耶?后有理先有气耶?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要之也先有理。只不

6、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同上)因此,朱子认为从本原上说,应该可以断定“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同上),“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文集·卷59·答赵致道书》)。从现实的实际事物的角度看,理与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合二为一,结成一物;但从本原上看,在思维和逻辑中,它们则绝对是二种东西,可以离开气去独立考察理,决不能把它们相混同。他说:“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

7、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大凡看此等处,须认得分明,又兼终始,方是不错。”(《文集·卷46·答刘叔文》)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当在思想中作“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朱子指出这是“义理之原”,“不可不审”,这是正确的,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但他认定形而上的理是本,形而下的气是末,理在气先,并把这一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便使他走上了一条与传统儒学相反的学术道路。“心”在以往的儒家学者那里,一般都有两层意义,一是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即人的本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