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杂交油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杂交油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作者:张圣喜郑昭佳张立李涛杨应满龙章炳 摘要分析了目前杂交油菜种植中普遍存在施肥量偏低、肥料配方不合理、追肥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科学与合理施肥的对策,以期为杂交油菜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杂交油菜;施肥;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杂交油菜的大面积推广以及新时期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总目标的提出,对油菜的施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在杂交油菜的种植中普遍存在施肥量偏低、肥料配方不合理、追肥不科学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杂交油菜的增产潜力。
2、为提高杂交油菜产量,科学合理施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当前杂交油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基肥用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根据对通道县21个乡镇、21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所调查的210户共种植杂交油菜12.3hm2,其中有121户施用农家肥,89户施用复混肥,80%的农户没有施用硼肥,90%以上没有施用磷肥和钾肥;平均施用农家肥3900kg/hm2、复混肥300kg/hm2。根据杂交油菜的需肥特点,按油菜籽产2250~3000kg/hm2的需肥要求,底肥一般需施尿素300kg
3、/hm2或碳酸氢铵750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300kg/hm2、猪牛粪15.0~22.5t/hm2、含硼量10%以上的硼砂22.5kg/hm2。.从中可以看出,通道县大部分农户在种植油菜时肥料施用量严重不足,农家肥料很少,在化肥施用中存在重氮、轻磷钾的现象,致使杂交油菜生育后期缺肥严重,出现红叶、黄叶、早薹、早花等缺肥症状,造成杂交油菜产量下降。 1.2追肥时间掌握不准,肥料用量不合理,使用方法不科学 在追肥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分土壤肥力状况和油菜栽培方式,一律采
4、用相同的施肥方式和方法,通道县大部分农户在油菜施肥过程中,特别是在追肥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当造成油菜减产事例很多;二是追肥不及时,次数少,用量不够;三是只追速效氮肥,不追磷、钾肥和有机肥;四是极少施用腊肥、薹肥和花肥。杂交油菜不同生育期的需肥量和需肥种类不同,苗期以氮肥为主,施用量应占总氮量的30%左右,且要求早施、勤施。追施腊肥则以农家肥为主,追施时间则以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为宜,生长旺盛的油菜应早施。而薹肥和花肥则以速效氮肥和喷施叶面肥为主,要根据油菜的长势长相定性定量。追肥时如选择的肥料种类、时间、
5、用量不当都会出现贪青徒长、抽薹不齐、易倒伏、缺肥等问题,严重影响油菜的优质高产。 1.3硼肥的施用重视不够 油菜是需硼量较多的作物,特别是杂交油菜需硼量更大,根据试验,1kg土壤中水溶性达到0.7mg时才能满足油菜对硼元素的要求。在缺硼情况下油菜苗期会出现不长新叶,叶脉褪绿转黄,叶柄细长,叶片上有紫红色斑块,根系弱,根皮变褐色甚至根颈膨大等症状。到了花期出现叶片肥厚叶边倒卷、叶面凹凸不平,花枝畸形(或矮化或伸长),花粉发育不正常,只开花不结实或籽粒极小,下部分枝开花不断等现象,造成油菜减产,因此为保证杂交
6、油菜优质高产,必须施用硼肥。目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户种植油菜只凭经验,不讲科学,在施肥过程中很少施用硼肥,有80%的农户不施硼肥。 2对策 2.1坚持底肥足、苗肥早、薹肥稳、花肥巧的施肥原则 根据杂交油菜的需肥特征[1-3],以及笔者在研究推广杂交油菜实践中的经验,稻田种植油菜底肥一般施猪、牛、羊栏肥等有机肥22.5~30.0t/hm2、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钾450~600kg/hm2、氯化钾450kg/hm2、硼肥15.0~22.5kg/hm2为宜,或用等量的有机肥加配25%(10-6-9
7、)的油菜专用复混肥(含硼)750~900kg/hm2作基肥。苗肥则以氮肥为主,施肥要早,一般在油菜移栽成活后及时追施第1次苗肥,可按尿素90kg/hm2或碳酸氢铵225kg/hm2对清水或稀薄的人畜粪水500kg浇施;第2次在油菜开盘期施用,用量增加。对于长势差的油菜,视苗情增加追肥次数。腊肥以有机肥为主,在入冬以前(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用土杂肥、厩肥、人畜粪、火土灰等撒施于油菜的行间,通过浅中耕拌入土层,增温防冻;生长旺的应当早施。薹肥要看油菜的长势长相来确定,施用时间一般在2月初,一般用尿素45~7
8、5kg/hm2对水浇施,施肥方式以穴施为主。花肥一般采用根外追肥方法,用尿素22.5kg/hm2和磷酸二氢钾2.25kg/hm2对清水1125kg于初花期喷雾,长势好的田块可不施尿素。 2.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测土化验避免了盲目投肥,在增产的同时节本增收效果显著[4,5]。平衡施肥技术的本质在于合理满足作物营养,做到合理配方、精确定量,将化肥投入量与地力控制在最佳水平,从而提高化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