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解读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解读

ID:10297667

大小:55.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6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解读  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解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解读  [摘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我们党已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和谐社会;改革;以人为本;民生观;共建共享    一个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必须依靠人们长期的努力去创造。

2、社会历史的规律本质上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它是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而是生活在现存社会制度中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因此,马克思考察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对“现实的个人”考察又是通过对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

3、质生活条件来进行的。  所以,以个体本位为基础的改革,强调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性,承认个体是经济的细胞和元素,并且也确认个体的权利保证和正当私利的合法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并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方向必然要求重塑政府权利和个人权利,应重点考虑如何缩小政府权利、扩大和实现个人的权利,落实个人的主体地位。因此,确认个体权利和价值的以人为本的改革,体现了改革的本质回归,它使得改革的动向从权力本位回归到了权利本位,使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具有主体的意义,这也是改革获得“合法性”即社会公正性的基本前提。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

4、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还是实现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邓小平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2]只有以人为本,方可最大限度地开发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源,为改革发展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推动力量;只有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完善和突破,改革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改革观。简言之,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

5、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    一、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    改革,绝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有着鲜明的目标指向,那就是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在改革中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  改革为了人民,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

6、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我们的改革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等。改革既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更要有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见的成果”,比如社会安定、就业充分等体现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成果。为人民改革,还要“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

7、。邓小平曾明确提出:“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3]    二、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    谁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主体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改革是全人民的改革,改革需要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具体说来,所有的改革都应该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既参与改革的设计,也参与改革的评估,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参与的过程就是信息披露的过程,也是各种利益表达的过程。考察过去30年间种种改革措施就可以发现,获得成功的所有改革措施,最初都始于民众的自发努力。民众是天然的变革者,尽管他们自己往往不能意识

8、到自己个人努力的广泛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联合进行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此,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