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95360
大小:1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sap方丈-sd-信用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AP方丈-信用控制SAP的信用控制信用控制,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我们经常的产生赊销的业务,为了避免风险,在发货前进行的控制。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对客户进行信用额度,超过信用额度的即冻结不允许发货。相对于应付款的自动付款来讲,信用控制即是应收款的重头戏。一、系统配置:(1)定义信贷控制范围:通过定义信贷控制范围我们可以把信用控制分配到整个集团或是一个公司代码下,比如我们可以整个集团是一个信用额度或者是某个公司代码是一个信用额度。如图1所示,其中更新有如下选项图1-1定义信贷控制范围00012:简单点讲也就是说包含了从销售订单->交货-
2、>开票->收款全部销售环节都更新信用数据,那么00015:则销售订单不更新信用控制00018:则交货不控制讨论?如何选择更新类型?对于国内的业务来讲我们通常都是选择000012作为更新类型。图1-2更新类型(2)分配信贷控制范围的公司代码,我们可以让一个集团公用一个控制范围,即所有公司代码都用一个控制范围,也可以让每个公司代码都用一个控制范围,即对一个公司进行控制,操作如图1-3所示博客地址:http://blog.vsharing.com/SAP100SAP方丈-信用控制图1-3分配控制范围(3)定义风险类别风险类别我们可以定义
3、高、中低三个类别,风险类别的作用我们也会在后面详细的提到。图1-4风险类别(4)定义自动控制前面定义的风险类别在这里用到了,我们是可以对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的控制,如图1-5,其中:更新:000012,请参看前面的章节。静态与动态:静态即不考虑日期,只要有订单,动态是指订单+展望期,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有一个订单6个月后交货,那么动态的控制就会在本日期+6个月。相应状态:比如警告==。其他拷贝0001并选择默认配置。博客地址:http://blog.vsharing.com/SAP100SAP方丈-信用控制1-5自动控制配置二、系统操
4、作(1)前台操作用到的事务码VKM1冻结的销售订单清单F.31客户信用总览FD32更改客户信用额度VD05冻结客户主数据(2)操作步骤见表1-1表1-1信贷操作步骤步骤编号操作用户步骤描述事务代码备注10信管部门信管员1、信管员根据《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客户信用信息,分析客户信用状况。2、对于新开发客户和被冻结订单的老客户,信管员根据《客户信用评估标准》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是新客户,转到步骤20。F.312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根据《客户信用评估标准》确定新客户的信用信息。N/A博客地址:http://blog.v
5、sharing.com/SAP100SAP方丈-信用控制3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在系统中维护新客户的信用信息。如果是老客户,信管员根据《客户信用评估标准》判断是否需要冻结客户主数据,如果是则转到步骤40。FD324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填写客户冻结申请表,提交主管审批。如果客户不需要冻结,信管员根据《客户信用评估标准》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减少客户信用额度,如果需要则转到步骤50。N/A5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填写客户信用增/减申请表,提交主管审批。N/A信管部门信管员如果需要通知业务人员催款,则转到步骤90,否则结束本流程。N/A6
6、0信管部门主管信管主管审批客户冻结申请表或客户信用增/减申请表。如果审批通过,则转到步骤70(冻结客户)或步骤80(增/减信用额度),否则回到步骤10,要求信管员重新评估客户信用状况。N/A7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冻结客户主数据,流程转到解除客户主数据冻结流程。VD058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修改客户信用额度。FD329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将信用处理情况通知业务人员。N/A100信管部门信管员信管员按照《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归档相关表单。N/A(3)建立客户信用额度博客地址:http://blog.vsharing.com/SAP
7、100SAP方丈-信用控制通过信贷控制FD32建立,其中:信贷限额指已经分配的额度。以上只是简单的信用额控制,但基本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三、其他问题SAP系统中经常发生索引表损坏,sap的有些标准tcode会生成错误结果.这都是因为该报表使用sd的索引表,解决此种错误的方法只用使用RVV05ivb程序更新相关索引就可解决.其他小贴士:RVV05ivb更新SD索引表SAPRCKMJX激活物料帐RFAGL_SWAP_IMG_OLD关闭旧总账RFTBFF00导入模板RFIDCN01金税RFSEPA01行项目管理RFUMSV00税务返回博客
8、地址:http://blog.vsharing.com/SAP1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