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ID:10282301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5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_第1页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_第2页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_第3页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_第4页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问题——对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摘要题】理论探讨【正文】本文以日元和马克升值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参照系,探讨我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如何在保持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汇率制度的平稳转型。本文剩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就日元、马克汇率升值路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进行比较;第三部分讨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及其对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第四部分试图就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路径安排、汇率升值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取向等问题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日元和马克升值战略及其效应的比较在开放经济中,汇率调整的方式对内外均衡的实现有重要影响。面对经济崛起时期的汇率

2、升值压力,日本和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给这两个国家的宏观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一)马克的主动渐进升值及其效应德国货币当局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难选择之间,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而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马克汇率开始浮动。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期间累计升值2.79倍,同期经过贸易加权的马克名义汇率升值2.43倍。总体来看,马克在1980年前主动完成了升值的主要过程,并且较好地控制了升值速度。1973-1979年期间,马克对美元除1975年贬值8.0%外

3、,其余年份均是升值。名义汇率指数从1972年的130.3逐步上升至1979年的241.0,上升85.0%。进入80年代,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马克连续五年贬值,但随后又进入升值区间。1990年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指数为279.9,比1979年的水平高16.1%,远低于其在70年代的升值幅度。同时,在汇率升值过程中,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稳定马克汇率,联邦银行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防止“进口型”通货膨胀加剧方面。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德国持续了较长时间。除了利用利率杠杆外,联邦银行格外重视根据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考虑基础货币的增长率。1970-

4、1985年,联邦德国基础货币、M1、M2和M3等四个货币指标的增长率均与GNP的增长率相差无几,保持了适度比例。由于重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联邦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的景气程度掌握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贷规模,以此调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与日本和其他工业国比较,德国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更稳定的产出水平。纵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年均4.5%左右的适度增长,其稳定性要高于美国等工业国家;而通货膨胀率则稳稳地控制在3.7%左右,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的通胀率水平。如果以马克的国内购买力水平来衡量,1950-1988年马克价值只下降了三分之一,而

5、同期美元下降了80%、法国法郎下降了91%、英镑和里拉分别下降了92%和94%。1972-1979年期间,德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0%,而日本为9.6%;该时期德国物价变化的标准差为0.0157,而日本高达0.0633,是德国的4倍多;该时期德国GDP增长率的标准差为0.02,而日本增长率的标准差达0.03,是德国的1.5倍。(二)日元的被动大幅升值及其效应与德国相反,面对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政府放弃了主动升值的时机,先是试图抑制汇率升值,后又因为汇率的大幅升值丧失了对整体经济的可控性,直接促成了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和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972-19

6、79年期间,日元汇率与经济增长状况明显背离。1979年日元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指数为149.5,仅比1972年的水平上升26.1%,且其中有3年出现贬值,1979年的贬值幅度达18.8%。1973—1979年期间,日本外汇储备变动率的标准差为0.34,而德国的为0.20,日本货币当局的政策干预极为频繁。压抑日元升值的措施引发了通货膨胀。70年代中期,日本通货膨胀率最高达到了接近25%的水平。1985年之后,日元汇率骤然升值,其后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广场协议后,日元迫于压力升值25.2%,随后两年又持续升值26.0%和28.8%,1987年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指数达到290

7、.1。在短短3年时间内,日元升值幅度达99.4%。由于升值幅度过大,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986年,日本出现了因日元升值引发的短暂经济衰退。在广场协议期间,日本政府放任日元大幅度升值,同时采取扩张货币政策,以抵消日元升值的通缩效应。Mckinnon和Ohno(1997)对1985年10月到1995年7月日本短期利率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实际汇率的变动会引起日本银行积极、显著的政策反应。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息,将中央银行贴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