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ID:10273981

大小:6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6-14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_第1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_第2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_第3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_第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3.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6.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含HBV

2、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7.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8.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9.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

3、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10.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11.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1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14.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1.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

4、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2.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3.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4.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5.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6.质粒:是细菌染

5、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7.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8.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9.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10.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1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6、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13.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14.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5.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6.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

7、的性状。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6.毒力:是指细菌的致病力,是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7.侵袭力:是细菌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来自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和细菌吸附宿上黏膜细胞,抵

8、抗体内免疫因素作用的表面结构。8.外毒素:大多来自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