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权改革的重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产权改革的重要性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一个完整的思路,成为了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企业运作比较规范,经营业绩优良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还没有摆脱困境,一些积之日久、成因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集中地显露出来,如严重亏损问题、负债率过高问题、缺乏核心竞争能力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等,归根到底是产权关系没有理顺。能否尽快明晰产权,事
2、关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是企业机制转换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明确产权即财产权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有关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有关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决定产权,不同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就有不同的产权状况和不同的产权理论,因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抽象的、脱离经济关系的产权和产权理论。公有制有公有制产权的界定和公有制的产权理论,私有制有私有制产权的界定和私有制的产权理论,决不能用反映私有制经济关系的产权来规范公有制的经济关系,也不能用西方私有制的产权理论来指导全民所有制的改革,这是理解产权清晰的前提。其次要明确,产权是一个内容
3、复杂的概念,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多种权利的复合体。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考察,产权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两组权利:一是财产的所有权;二是财产的使用权、支配权,既经营权。从财产的使用权、支配权即经营权来考察,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够清晰的,需要明晰化。一、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改革效果的根本原因。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企业的活力取决于良好的产权制度。目前国企产权制度的不明晰表现为四个不到位:1.出资人不到位,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这主要表现在名义上的出资人仍然与政府合一,职责、权益、责任不对等,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一股独
4、大”等问题,使公司运作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到位,法人产权不独立。许多改制后的公司按照股份制的模式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主要成员多为行政任命,处于控股地位的政府往往直接干预公司事务,企业无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3.资产责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股权代表(包括出资人和董事)的责任实质上仍是行政责任而非财产责任;政府的直接干预模糊了财产责任的界限;重短期经营成果,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缺乏渗透在运营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4.职业经营者不到位。不管名义上的选择与考
5、核如何,主要经营者仍然是政府任命方式为主,缺乏一支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立志长期献身于企业的企业家队伍。四个不到位中,其决定性的要害是出资人不到位,也就是法人产权人格化不够。二、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产权清晰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而实际上处于虚置的产权关系,难以对管理者起实在的制约作用,也无法对管理者实施科学管理提供动力
6、。这种管理者往往只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负责,而不是对企业本身负责。所以这种产权关系导致企业发展的不持续、不稳定,无法把企业做成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在产权关系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出于维护和增进公司利益的需要,选择管理者会十分慎重,将管理者的经营能力作为主要标准择优录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考核,一旦不符合要求,就要被淘汰。通过这种强有力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管理岗位上始终保持优秀的管理者。因此,真正的优秀管理者和持续良好的企业管理状态可以说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基础上所派生出的结果。在这种机制下,企业经营管理就
7、真正从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外部压力造成的被动的不情愿的行为变成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强烈的自觉的行动。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等于要走“分资到人,一一对应”的私有化道路,这不仅因为它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是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想违背,也无法实现企业的活力、高效。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者责、权、利相对应,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