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36285
大小:4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6-12
《初三思品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三思品4月月考试题姓名:班级: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内,每题2分,共24分)1.初三学生孟洁,向人大代表反映社区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备等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这体现了公民都可以直接管理国家B这体现了公民依法享有立法监督权C人大代表管大事,社区小事不应向其反映D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向其反映可促使问题解决2.从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可以看出()A它与基本经济制度不相适应B反对平均主义无法提倡奉献精神C它与共同富裕原则相矛盾D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A.民族文
2、化B。民族精神C。民族经济D。奋斗精神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长征精神向世人昭示着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爱国主义6.某校同学就青少年应如何弘扬航天精神,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3、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B。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成才目标C。努力学习,早日考上名牌大学,不然就无法承担历史责任D。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7.著名作家金庸年过八十仍到英国继续求学,对这件事认识正确的有( )①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②终身学习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③晚年求学是自讨苦吃,多此一举④终身学习能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面对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你准备好了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一切顺其自然,没必要思考。B.一切听
4、从父母的意见C.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D。根据自己的成绩、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建议作出慎重选择9.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理由具体表现在()①宪法规定的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③普通法是宪法的具体化④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A(1)(2)(3)B(2)(3)(4)C(1)(2)(4)D(1)(3)(4)10.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手机、名牌服饰等方面的过度消费,已经使越来越多的父母难以承受。面对过度消费现象,作为中学生应该()(1)确立合理的消费观念(2)清除从众消费的心理(3)养成理性
5、的消费方式(4)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消费A(1)(2)(3)B(1)(2)(4)C(2)(3)(4)D(1)(3)(4)11.2007年3月,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要求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1)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推动政治文明建设(3)提高公民文明素养(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A(1)(2)(3)B(2)(3)(4)C(1)(2)(4)D(1)(3)(4)12.关于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准备(2)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最高理想(
6、3)实现最高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没关系(4)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A(1)(2)B(2)(3)C(1)(4)D(1)(2)(3)(4)二:分析与说明:共21分13.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材料二: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7、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更有利于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机关?(1分)(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分)(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全国再一次掀起了学习宪法的热潮。请问,青少年学习宪法只是有何意义?(3分)14.再一次研究性学习中,某小组就“零花钱”的问题展开了研究:材料一:“一提起零花钱,我心里
8、就隐隐作痛。自己的家庭一直不是很富裕,尽管平时总是教育儿子要节俭,但儿子总喜欢与同学攀比,更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几次偷拿家里的钱。”(一位母亲的话)材料二:某地初中生月平均零花钱变化图表年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