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

ID:1022796

大小:7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6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_第1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_第2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_第3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_第4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教案实习生姓名樊静妍指导教师签名审阅2016年10月12日实习学校南师附中初中部仙林校区年级和班级七年级9班实习学科历史课程题目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的1.通过考古图片,分析历史信息,了解春秋时期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内的经济发展的表现。2.知道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3.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背景、主要人物,通过阅读教材和根据自己已有知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诸侯争霸的主要过程,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4.通过了解和讲述退避三舍、

2、卧薪藏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历史的兴趣,学习立志、勤奋、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王室衰微的表现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与媒体投影仪、电脑、黑板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意图导入:首先让同学们温故知新,回忆之前所学内容,并提问:“西周是怎么灭亡的?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学生回答: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引

3、出本课内容,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提问同学:“你们知道春秋时期这个名称是如何而来的吗?”,引导学生看课本27页注释①,知道“春秋”得名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以《春秋》中“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通过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在复习旧的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内容做一个衔接。通过复习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过程,引出春秋战国的分期。以《春秋》中的一段话突出

4、这一时期的动荡,作为这一课的线索。的记载,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变乱,战争不断,而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这个动荡的春秋时期。第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的相关问题,回答后进行总结:展示ppt图片(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青铜农具)与(春秋时期的铁犁头、铁锸)分别对比,提问:问题1:图中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答:由石器、骨器、青铜农具到铁农具;由人力耕作到牛耕。总结:铁农具较石农具和青铜农具而言有很大的优越性,更坚固,锋利;这一时期冶铁工业有所发展,可以生产铁农具。而

5、牛耕节省了人力、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问题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相关内容)总结: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春秋时期的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工具,如铁农具;而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生存保障以及部分原

6、料,如桑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图片,展示ppt图片(春秋时期青铜器、冶铁、煮盐、诗经绿衣片段、漆器)这些图片代表了当时的手工业的成果,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产品增加,这就也使得商品交换逐渐增加,商业不断发展,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展示图片(春秋时期铜贝币)PPT展示材料:给出表格,以及春秋时期的地图: 人口兵力齐国500余万兵甲数万晋国200万左右二十万左右蔡国约20-30万人“数百乘”兵车通过图片分析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春秋时期经济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7、,有助于理清春秋时期发展顺序。表格对比分析,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看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差距,同时由经济引出政治方面的动荡。许国不过三四万人 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经济总体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由于各个诸侯国地理条件不同,有的土地肥沃同时面积广阔,适宜开垦种植,而有的面积狭小或者土地贫瘠,农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各个诸侯国对生产劳动的重视程度不同,这些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而西周的政治制度也在这种情况下,遭到了破坏,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第二部分:政治的动荡给出“楚庄王问鼎

8、中原”的材料:“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结合书上“课后活动”内容,提问:“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第5课的内容,提示鼎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礼器,周王朝对鼎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问:礼器的类型和数量象征着什么?回答:权力大小和等级界线。而春秋时期诸侯国随意使用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