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使人类文明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学习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学习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时间、侵略者。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
2、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860年。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天津条约》的签订::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找出《天津条约》的签订时间、国家和主要内容。(1)时间:1858年(2)国家: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3)内容: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知识链接:(1)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于
3、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2)导火线: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3)结果: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2.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找出火烧圆明园的国家、时间。时间:1860年10月。国家:英法联军。《北京条约》的签订
4、::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找出《天津条约》的签订时间、国家和主要内容。(1)时间:1860年(2)国家:清政府被迫与俄、英、法三国(3)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友情链接: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时间不平等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
5、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19世纪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中国西北部7万平方千米80年代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阅读《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图中代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的序号是(A)合作探究: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探究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
6、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中国遭到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一再的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3)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他们的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列强的侵略暴行能够一再得逞再次向我们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和祖
7、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探究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一个西方学者曾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赞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
8、,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课堂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