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

ID:10168679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6-12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_第1页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_第2页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_第3页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_第4页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叔同《送别》的多重意蕴内容摘要:李叔同的《送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审美意象角度和哲理层面来阐释其多重意蕴:一是别离之感伤,二是缺憾之美好,三是世事之无常。关键词:《送别》意蕴意象哲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的《送别》以其优美的旋律,诗化的歌词,历百年而传唱不衰。这首歌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使得大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本文将从审美意象角度和哲理层面来阐释《送别》的多重意蕴。一.别离之感伤意象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首次将意象作为文学概念提出当属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p295)什么是意象?简言之,意象就是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意想中之形象,是‘意’与‘象’透过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结合。”[2](p19)《送别》选用了一系列的传统诗词意象,形成意象群来表达惜别之感伤。1.长亭意象8从秦代开始,官方在城外大道上每隔五里设置一个短亭,十里设置一个长亭,为驿站信使提高食宿服务,供旅行人休息。靠近城镇的长亭常常是送别之所。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3、”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写长亭之多,叹故乡遥远,望而难及。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的长亭,蝉在哀鸣,骤雨初停,渲染了离别的苦情。王实甫《西厢记》专设“长亭送别”一场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凄苦的离情别意推向极致。长亭作为离别的典型意象,具有浓重的伤感氛围,成为送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送别》开篇就使用了这个意象,为全篇定下了淡淡哀伤的情感基调。2.古道意象8古道,即古老的道路,它穿越历史时空而绵延,是一条印满了行路人足迹和浩叹的道路。中国古

4、代文化是农耕文化,乡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古人“安土重迁”的意识十分浓重,离开家乡而远行是很容易触发感伤的。杜甫《田舍》诗:“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所说的田舍是指杜甫在成都西郊的客居之处,杜甫的家乡在河南巩义,为躲避战乱而流落到他乡,他说柴门邻近古道,就把游子的流落感伤含蓄地表述出来。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取用古道意象,写出游子的流离之悲。高濂《玉簪记・追别》:“夕阳古道催行晚,听江声泪染心寒。”也是取用古道意象写出行路人的苦情。可知“古道”是表达离情的重要意象。《送别》取用这个意象扣住了离别的主题。

5、3.芳草意象《楚词・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由此,“草”与离别、思念之情结缘。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寂寞掩柴扉。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用这个“芳草”意象来写离情之浓重和不可泯灭。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叔同写“芳草碧连天”,不但使用了这个意象,而且借用了白居易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写芳草之茂盛,渲染离愁之浓重。4.柳意象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中,8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借杨柳依依的姿态写征夫离开家乡时的依恋之情,由此形成了折柳送别的习俗,借“柳”与“留”的谐音关系,表达挽留之意。白居易《忆江柳》表现了这个习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柳”作为表达送别之情的审美意象在诗词中频繁出现,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便是把“柳色”与“伤别”有机地联系起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都是使用这个意象,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用柳阴、柳絮、柳条来渲染客中送别的复杂情感,将柳这个意象用到了极致。李叔同《送别》中的“晚风拂柳”也是这种用意。5.笛声意象除了长亭、古道、柳、夕阳等视觉意象,《送别》还选用了听觉意象“残笛”。晋人向秀的朋友嵇康被杀害,有一次,向秀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居吹起悲哀的笛声,于是他写了《思旧赋并序》[3],从此“笛声”就8被赋予怀人、思旧的内涵,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

8、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玉笛吹奏《折杨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