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61738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教师要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要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摘要:创造性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人在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存在物,创造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呵护与激发;现代机械教学是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元凶,我国自古至今的唯上、唯书的风气余威未散,学生创造性发展困难重重;应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来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关键词:创造性;教育;多样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91-02据美国之音(VOA)网站2014年5月29日报道,美国副总统拜登2014年5月28日参加军校毕业典礼
2、时,点名攻击中国没有任何创新精神。“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拜登说[1]。这句话虽然更像一个挑衅,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缺少创新项目、缺乏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关键在教育。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2]。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一、创造性是每个学生的天性9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将创造性看作是有新的价值的特性,创造力,就是产生新思想观点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的品质就叫
3、作有创造性的品质[3]。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将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一致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4]。在马斯洛看来,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未成年期的学生创造性是最强烈,最需要呵护与激发的。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表现,也是尊重和发展整个社会的要求。首先,人在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存在物。建设性后现代大师大卫・格里芬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存在物。然而
4、这个创造性,并不只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发明和创造。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创造性的体现,儿童的信笔涂鸦、无目的的玩耍也是创造性的体现。马斯洛将前者看作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判断来评价的,后者成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后者是人人都有的,虽不能给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但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了有新的价值的东西[4]。所以创造性是每个人的基本能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平民还是科学家。9其次,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国家对能给社会带来新价值的
5、创造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该是呵护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激发发生对社会带来新价值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向某一个专门的领域深化,就可以转化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精英的创造能力并不都是天生的,林崇德教授指出,创造型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之和,创造能力不只是创造性思维天赋,更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且不能将创造性的教育局限于智育,而应贯穿教育的整体。最后,学生的创造性非常脆弱,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学生时期的创造性是最值得珍惜和发展的。人的创造性不只是靠先天的智力
6、,后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个性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包容各种各样的个性与自然状况是教育爱的本性[5]。教师应是学生创造性的守护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但是不加约束的将学生散养于人类数千年的知识体系中,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在马斯洛看来,人成年后出于安全的需要不得不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和压力,创造性会逐渐被淹没。在学生阶段,儿童的创造力会从虚幻、超脱现实的想象变成务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带着更大的主动性去解决新问题,并在十七岁左右趋于定型[6]。如果错失培养学生创造性最好的
7、时机,其损失是不可逆的。二、现代机械教学是扼杀学生创造性的元凶9所谓机械思维,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维,他把宇宙以及世间万物都当作机器[7]。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说“不管是谁第一个将大脑比喻成工具,不管这种说法多么权威,我都毫不犹豫地批判他。大脑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他是永恒活动的,对外部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2]再精密的仪器也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制造已有的存在物,而鲜活的生命才能有多彩的创造性,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首先,现代社会的机械教学对学生创造性造成极大危害。现代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
8、而机械化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统一化、标准化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把学校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生产的“知识工厂”。在标准化的流程中,教师习惯用良好的课堂纪律将一堆毫无生气的语言字符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为了成绩疲于记忆和归拢零碎的知识模块,根本无暇独立思考与批判,更不用说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人的心智对单纯灌输的知识也是排斥的,青年人更渴求独立的发展,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反而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厌倦,更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