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60619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安徽是实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长三角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是中四角的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近年来,安徽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平衡,以打造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一、安徽经济发展现状自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目前,正是安徽经济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抓好发展机遇,明晰发展思路,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努力。安徽
2、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17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安徽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375.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212.1亿元,并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目前仍以超过12%的增长率逐年增长。6近年来,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8的1418.1亿元增加到2012的2178.7亿元,第一产业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从834.92亿元变为2012年的2303.9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4137.4亿元涨到2012年的9404亿元,增长率保持稳中求升。第二产业在安徽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
3、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4.6:32.7,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日趋合理。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肥、芜湖、马鞍山及铜陵等皖南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在全省中GDP比重不断上升;而宿州、阜阳、亳州及六安等农业主导型地区发展滞后。近年来,六安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污染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和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落实环保政策,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六安市是淮河和巢湖重要的源头和水源保护地,关系到省会合肥以及下游淮南等沿淮城市、乡村和邻省等千百万人民生活饮用水
4、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供给,关系到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功与否。为保障饮用水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六安市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改造及处理大批污染偏重工程和项目。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以引入环境友好型为主,放弃很多重工业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自身经济增长速度。而其他一些地区的大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6首先,工业体系及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量较大。目前很多产业仍然建立在对初级产品加工及对当地有限资源开采的基础上,科技含量低,能耗大,产生废物量多,增加了对本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特别是地方经济规模小,很难起到带动效应,且生产效益低,
5、技术水平落后,根本无力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其次,农业生产运作模式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农业生产在施肥结构上,以氮磷化肥为主,土壤中氮磷富集会加剧土壤流失的危险性。农肥经雨水冲击后会流入河流,形成水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布局架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影响当地环境卫生。虽然政府已限制秸秆焚烧,但是仍有大量的秸秆以田间丢弃、焚烧为主等方式处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污染了大气水体。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发展原因分析1.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就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对于环保工作来说,往往存在着
6、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水平高、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等特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有限的制约,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各企业单位都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物资来发展环境保护事业。2.传统GDP指标加剧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6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人们只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3.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我国虽然逐步地利用市场手段保护环境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度和深度则远远不够。环境具有正外部性,个人可以毫无付出的利用环境,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包括从局部区域到全
7、而区域的环境问题,深层次经济根源都是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4.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保护不单是靠政府、企业的就能够真正实现的,所有的环保措施都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每个公民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拥有监督的权力,确保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环保措施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执行。四、对策建议1.健全资源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6坚持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结合,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收益谁补偿的规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