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53537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南美洲工业产品展示暨商贸洽谈会定于12月15日10时在里约热内卢(西三区)开幕,珠海的王先生将代表公司出席洽谈会。回答1~3题:1.王先生准备的衣物较合适的应是A.春秋衫 B.T恤衫 C.呢大衣 D.羽绒服2.王先生从机场方面获悉飞机将飞行10小时,以下飞机航班应选择的最迟不晚于A.12月15日13时 B.12月15日17时 C.12月16日11时 D.12月15日13时3.有关里约热内卢
2、的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是温和少雨的季节 B.是巴西仅次于巴西利亚的第二大城市 C.此时昼长于夜 D.是巴西的政治经济中心读黄土高原地区工业投资比重结构表。回答4-7题: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其他52.44%22.41%16.03%2.47%6.65%4.能源是投资最大的主导产业,该地区最重要的能源是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水能5.在冶金工业中,有色冶金的投资额比重较大,除有色金属(主要是铝土)资源丰富外,其主要条件还有A.技术发达 B.交通便利 C.能源丰富 D.水源充足6.为加大能源的输出,支援其
3、他地区的经济建设,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A.整治河道,提高航运能力 B.新修铁路,扩大输出能力 C.修建高速公路,提高输出速度 D.修建电厂,进行远距离输电7.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其战略抉择应是A.以生产一次能源为主,加快新能源开发 B.以二次能源和高耗能工业(冶金、化工)为主 C.以农业产品加工为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D.以第三产业为主,同时发展节能工业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8~10题:8.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到拉美 B.从亚洲迁到拉美
4、C.从非洲迁到西亚 D.从欧洲迁到非洲9.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10.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回答11~13题:11.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慢行冷锋天气 C.准静止锋天气 C.暖锋
5、天气 D.快行冷锋天气12.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13.当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A.我国东南沿海也常遭受台风的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机 C.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北方凸出 D.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4.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母权制的被推翻,乃
6、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两段话表明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C.男子推翻了母权制,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 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1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16.辽河地区最早归属我国版图的时间不会晚于A.商朝 B.秦朝 C.唐朝 D.元朝17.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
7、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A.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里 B.东京居民达到二十万户 C.中心城市出现娱乐中心 D.东京是国际性的大城市18.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新”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主张A.“师夷” B.“制夷” C.“求富” D.“经世致用”19.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华革命党规定,党员必须立誓服从孙中山。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失败之后,“新党再造之苦心”。对此,下列分析
8、正确的是A.孙中山吸取了国民党失败的教训 B.孙中山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涣散 C.中华革命党由此更加脱离人民群众 D.为领导反袁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1.下列文件与《中华民国宪法》在性质上最接近的是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