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52839
大小:309.7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语文预测:古代诗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预测:古代诗文适用:全国各地区【古代诗歌题型解说与预测】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设题一般分值为8分。考生全面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恰当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境、物象和写作技巧,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为使考生了解常设题型,明确做题思路,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一解说。一.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入手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为了综合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设题者往往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设置问题。为使学生掌握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下面用实例进行说明。鉴赏古代诗歌,要注意分析、味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所表达的意义。阅读时要逐字逐句的品味语言,将重要的字词作标
2、记。重点的字词往往是那些有意蕴的动词,表修饰的形容词,摹拟声音、状貌的拟声词等。这些字词往往点明主旨,暗示人物的心迹,突出表现手法等。分析重点字词时,要结合所处语境,不能脱离诗歌,不要望文生义。鉴赏诗歌,还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人和物),重点分析作者借以抒情达意的描写对象(景物)。要注意分析、体味作者借助意象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鉴赏诗歌。【实例展示】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
3、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分析:分析重要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要结合所处语境,同时也要结合诗歌的感情基调,注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正官]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
4、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流水白云(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
5、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分析:高考对词曲的考查是很少出现的,但考生不可忽视。解答这类题,鉴赏时与诗歌鉴赏的方法是相同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意象的理解、把握,和对诗中重要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流水”“白云”意象的特点试题中已有提示,难度不大,而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则要想象、联想结合,准确把握渔父的心迹。【预测题】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梦微之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问题:这两首诗都写了梦,分析这两首诗
6、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白诗语言明朗、爽快,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语言直截了当,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问题:分析“暗”、“惊”、“寻”、“没”的妙用?【参考答案】“暗”字既透露出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了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写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3.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咏煤炭宋·
7、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问题:诗人选取“煤炭”这一意象有何用意?【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和比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由煤炭进一步生发开来,来表达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牺牲的崇高品质。二.从诗歌的诗眼入手【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