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

ID:10148257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_第1页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_第2页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_第3页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_第4页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访历史上的“走西口”  在内蒙古地区,很多老人回想起“走西口”的事,都会不由自主地哼上几句“二人台”。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许多地方小戏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走西口”的历史。“走西口”讲述着历史上绵延数百年、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现象,这段辛酸历史中包含的悲欢离合、挚情悲喜,又岂是一曲小戏就能完全记录下来的!扔鞋定路线确有其事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自古便是军事要地,元末明初这里一直处于交战状态,明政权稳定后,杀虎口作为明代的通贡之途,仅限于盐茶缎布等物资交换。进入清代,入蒙禁令逐渐松弛,随着康乾盛世时期的人口增长,人多地少,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百姓

2、不得不逃荒觅食寻找谋生之路,由内地奔赴塞外谋生的人日渐增多,由此形成了我国近代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走西口”。“杀虎口”是“走西口”至塞外的主要通道,而事实上,“走西口”的路线有多条。6一种说法是,“走西口”可从不同“关口”穿越至蒙。据从事西口文化研究的包头作家柳陆介绍,这诸多关口包括晋西北的口、雁北的口、陕北的口、河北的口(张家口,即东口);而另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高春平说:“‘走西口’在当时除了杀虎口这条陆地线路外,还有几条可渡船的水路,但因陆路条件相对安全,所以大部分‘走西口’的人走的都是杀虎口一线。”高春平说:“出了晋中到了太原再往阳曲,过了雁门关之后有一

3、个叫黄花梁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岔路口,路指向两个方向。过去人们走到这里,往往都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于是就把鞋子脱下来往上扔,鞋子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如果走了右玉杀虎口方向,就是我们说的西口;如果走了另一条,就是北上到了大同,到了张家口。而这些线路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从地域上说,“走西口”的人以晋北、晋西北及雁北最多,大部分“走西口”的人为穷苦的农民、手工工匠或破落的小生意人,也有少数的小知识分子。“走西口”的人有零散的,也有成群结队的。大灾之年“走西口”的人多而杂,出去后做什么的都有,一切完全靠自己打拼。一些做得好的或发家致富的人留在了当地,也有一些“雁行客”,春天“走

4、西口”打工、种粮食等,秋后收了粮食和钱再回到家乡,往复来去。旧时认为带女人做生意是不吉利的,所以“走西口”的人通常不带配偶,女人留在家里照顾儿女和从事家务,却不知在外谋出路的男人何年何月才会归来。6据考证,从1875年至1945年间,仅河曲县到内蒙古定居者就近10万人,清代山西省前往口外的人口数字则更为庞大,外出移民总数达1300万之多。高春平说:“现在在呼和浩特,80%的汉人都是山西人‘走西口’留下的移民后代。”“走西口”的人,都是自发性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因为灾荒活不下去才被迫走出去的,“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种种言词都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

5、艰难的生活状态。一直到清末民初,还存在着“走西口”的浪潮,直到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改善,“走西口”现象才逐渐消失。但由此开拓出的晋、蒙两地的民间交往却一直延续下来。西口路上的晋商“走西口”虽说是穷人的不得已行为,其中却也不乏把小买卖做成大生意的成功例子,且逐渐形成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商业群体。有学者认为,清代山西外出经商者有130多万人,相当于当时山西人口的1/10。一些声名显赫的商人,在当初“走西口”时,大多还是一些小商贩,关口内外物资的相互需求,造就了这些生意人进行买卖的条件与机遇。而成功者的榜样,给更多“走西口”的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走西口”的浪潮。柳陆说

6、:“晋陕人能吃苦,坚强勤谨。大多数的晋商崇奉诚信,这是他们行商的根本,也是‘走西口’6的晋商们行商的原则和灵魂。过去有人说山西人‘抠’,其实不公平,‘抠’是被迫无奈,不‘抠’就没有出路没法活命,正是这种‘抠’使他们中的许多穷人变成了富人,一些长工变成了地主,一些小商变成了巨富……”“走西口”出去的人中,把买卖做大的晋商很多,“大盛魁”商号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大盛魁商号是从杀虎口起家的。康熙年间,杀虎口人秦悦、太谷人王相卿、祁县人史大学3个伙计随军做活计。康熙平定噶尔丹后,三人就留在了杀虎口做军需供应生意,并在杀虎口创建了“大盛魁”(最初叫吉盛堂)。后来大盛魁的买卖逐渐做大,

7、便把总号移到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大盛魁结合蒙古地方特点,货品具有针对性,经营手段灵活,逐渐占领了蒙古各盟旗市场,其分号也足迹遍布。据说,大盛魁的规模之大,极盛时员工近万,每日的流动资金过万,仅每次运货的骆驼就有7000多头。从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再至恰克图,“大盛魁”把茶叶、丝绸等关内物资运往北方乃至俄罗斯甚至欧洲,再把北方的皮草、羊绒运回来,进行南北物资的大交融。6据高春平介绍,当时在内蒙古地区有三大商号,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大盛魁是其中最大的,而且是历史上山西旅蒙商人中第一家用股份制进行经营管理的集团。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