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40514
大小:277.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跟踪复习检测试题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2.(·原创)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苛刻的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B3.(·改编)康
2、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和该诗无关的是( )A.甲午海战B.《马关条约》的签订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百日维新答案:D4.(·上海长宁区)下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平壤战役B.黄海战役C.辽东战役D.威海卫战役解析:材料讽刺的是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狂奔退到中国境内,导致平壤失守,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5.读图,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何地标志着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A.①B.②C.③D.④解析: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识图能
3、力。据所学知识,①为大连,②为旅顺,③为天津,④为威海卫。答案:D6.(·试题调研)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封建制度的腐朽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A7.(·试题调研)《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
4、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多项税收优惠,而税收本来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支持民族企业的武器,这样必然会损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8.(·改编题)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漫画历史图片能形象反映历史现实。读右图中的历史信息,引发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
5、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答案:C9.梁启超说:“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惊起民众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客观上促使了广大中国人的觉醒。答案:C10.(·试题调研)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期间曾说过:“京居既久,始知所
6、愿皆虚,一无可翼。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然不可取。”这句话表明谭嗣同( )A.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十分苦闷B.放弃了变法自强的远大抱负C.对维新派主张不满,开始转向革命D.十分悲观,并准备同顽固派妥协解析:抓住材料中“平日所学,至此竟茫然不可取”,再联系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A11.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7、解析:D项中“好头颅六个凭空送”是指被杀的戊戌六君子,故选D项。答案:D1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新式学堂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
8、,思维新图救之,故开斯会以翼保全。……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保国会章程》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为此说:“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