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ID:10122569

大小:6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6-11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1页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2页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3页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4页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省直工委党校副教授李晓榕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三、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四、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v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v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v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v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

2、懈奋斗的目标。v李君如认为,《决定》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v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v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v着力点: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v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1、民主法制更加完善;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3、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六大原则:v必须坚持以人为本;v必须坚持科学发展;v必须坚持改革开放;v必须坚持民主法治;v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v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v传统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v文化,广义说,是人类社会在历

4、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积淀。v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积淀。v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几乎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v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显示:韩国名列第一,而中国则居末位。v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在传统文化上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v他认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民众从政治上和文化上团结起来,他认为在这方面,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成功经验

5、。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的秘密v第一,语文密码。统一而延续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技术原因;v第二,流转空间大。空间大,因而获得了一次次异地迁徙和转移重心的机会,复杂辽阔的回旋余地避免了很多危机;v第三,中庸之道,不极端。源于原始的农耕智慧,儒道将之提炼为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生存智慧。v第四,内敛思维,不远征。亦来自于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v第五,秩序管理。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论;v第六,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培养大量管理人员的机制。科举制度使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做

6、官而背诵儒家经典,使中国的思想也有了别无选择的管理秩序。三、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和”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起诞生的。v“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v“同寅协恭,和衷哉。”(《尚书•皋陶谟》)v“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小雅•伐木》)v“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郑风•箨兮》)最早的哲学阐述见于《国语》公元前八世纪,周王朝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讨论周王朝衰落的问题时,指出其原因是周幽王在政治上“去和取同”,即排斥异己

7、,拒绝不同意见。v“以他平他谓之和”v“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不同学派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老子最早把和与古代哲学最高的对立范畴阴阳联系起来。v“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v“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彖》)v“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德充符》)v“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墨子•兼爱中》)v“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v“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v“礼之用,和为贵

8、。”(《论语·学而》)v“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v“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终。”(《正蒙•太和》)v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的观念超越了不同派别的纷争和对立,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v“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