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02541
大小:68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25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祝愿各位老师拥有更幸福与快乐的来年!教务简报第10期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邮科院校区教务处编2007年12月29日要目教务资讯论教谈学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启迪篇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下)教务资讯ü完成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查。ü教务处组织安排07级军事理论课、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重修和2005级专科生期末考试。ü组织落实2005级专科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及学生选题工作。ü教务处正在进行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各项考务工作。ü组织校区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及普通话
2、等级考试等的报名工作。ü举办了由学院教师李文耀主讲的《通信市场人才需求分析》、《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社社长李德复主办的《成功学的六要素》、烽火通信企业管理部吴军副主任主讲的《现代通信技术、业务、市场》三场讲座。ü教务处已开始进入2008年春季学期各项教学准备工作。ü教务处完成固定资产共310项的清查任务。Back论教谈学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王祖浩对广大教师而言,课程实施的重点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认真解析新教材,努力将教材内容有效地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驾驭好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学设计。众所周知,教
3、学设计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教材、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的系统安排,是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的总策划。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广大教师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和研究新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以课堂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搞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教学任务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颁发的各项课程标准,清晰地指出了学生必须达到的课程目标,具体从知
4、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落实。这些目标不是抽象、空洞的符号,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实现。学生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方法、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目标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依存。实践证明,单纯突出知识学习的教学显得机械单调,将知识、方法和情感融为一体则使教学过程生动丰富,魅力无穷。这必须在教学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在实际教学中,有几种倾向应当避免:一是过分关注某个核心知识点是否落实,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5、;二是脱离具体的学习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谓的“方法训练”和“情感体验”。三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偏离课程标准讨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恰当的。当前的教学往往拔高要求,扩展教学内容,超前教授有关知识,追求一步到位,在实际教学时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了教学的效能。一、处理好已有经验与新学课题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新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又要充分发挥已有经验的“中介”作用,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常常在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一是引出课题前复习有逻辑联系的先前知识,承上
6、启下。二是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情景,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中引出新的学习课题。三是将学生原有知识学习中曾经碰到的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四是根据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进行类比,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理解知识的“支撑点”。值得指出的是,从已有经验引出新学课题,目的是“以旧引新”,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新学知识的背景,点到即可。教学设计时应将重点从“相关”、“相似”迅速转移到新学知识的特征上。三、处理好探究开放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大学学习阶段
7、,新课程都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学生体验学习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老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对课堂中如何实施进行了科学探究,以小组形式按“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等线索展示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自主建构知识。但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文稿和某些展示课中也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探究的“架式”,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或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请学生回答,而对该课题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探究宜采用的
8、合理方法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考虑较少,缺少明确的方法指导往往使学生探究没有方向、回答问题没有指向,课堂看似活跃,智力参与的成分少,建构知识的效能低。我们认为,学生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