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D:10094390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_第1页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_第2页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月15日 见:http://ch.shvoong.com/social-sciences/1528652-%E5%AF%B9%E8%81%94%E8%80%83%E6%BA%90/对联考源谭步云[摘要]对称和平衡是古中国人崇尚的形式美。对偶句便是对称与平衡的语言形式。对联不过是可以游离于诗词歌赋之外的对偶句。楹联源于古题铭,是对偶的题铭。春联则是元日悬贴的楹联,与“桃符”全然无涉。对联当滥觞于战国期间,而非西晋、南朝,更非五代后蜀。[关键词]对联(对子)、楹联(楹贴)、春联、平衡、对称

2、、题铭、桃符、对偶句(俪句)对联,或称对子,或称楹联,或称楹贴,因它常在春节悬贴,又名之曰“春联”。关于对联的起源,一般认为它发轫于古之桃符,而以(五代后蜀)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或作“天降余庆,圣节长春”)为对联始祖①。前些年,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然而,他们仅仅列举出比孟昶联更为久远的作品,却远远未能深入探究对联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诚然,孟昶联并非开创对联史的先驱作品,孟昶撰联的史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对联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又以哪副对联为首联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恐伯得多花点笔墨。对称和平衡,是古代中国人

3、所崇尚的形式美。商代甲骨文中的“对贞卜辞”(互为对称地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分别以肯定语气和否定语气占问的卜辞称为“对贞卜辞”)正体现了古人对这种美的追求,“对贞卜辞”的刻写格式与后世的对联的书写行款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商周两代乃至后世的青铜器的纹饰也充分展示了完美的对称和平衡。延至春秋战国期间,这种形象的对称和平衡逐渐演变成语言的形式──对偶句。我们可以随便举出许多例子。“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宋玉《风赋》)“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养为务。”(《吕

4、览·尊师》)有学者考证,《楚辞》中已有单对、隔对、联壁对、鼎足对等多种对仗形式②。随着汉赋的出现,对偶句不仅成为文章中常用的句式,而且渐趋平仄协调。例如:“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司马相如《上林赋》)“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张衡《归田赋》)“德政不能救世涵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3(赵壹《刺世嫉邪赋》)至于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的骈体文,尤以讲究对仗为特色。其后的唐宋诗词、元明剧曲,对偶句愈加俯拾即是。就对联的形式而论,我们能否把对联界定为可以游离于诗词歌赋之外的对偶句呢?因为,倘若我们把诗文中的对偶句摘录下来,这

5、对偶句就完全摆脱了对原诗文的依附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其内容也多发生了突变。事实上,很早以前,人们就有摘抄对偶句张挂的习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载:“(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我们的确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去否定这题于政事堂上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楹联,而我们却看到这种现象:许多撷取自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被当作楹联悬贴的。例如:郁达夫题于杭州寓所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联,乃出自龚自珍的《咏史

6、》诗;又如:鲁迅题于北京阜城门内书斋的“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联,是集《楚辞·离骚》句而成。至于王勃《膝王阁序》中的佳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时时见于人们的厅堂之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笔者认为:对联不过是肇始于战国、完善于汉魏的对偶句的递嬗,而决非象《辞海》所说的那样:“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对联虽然脱胎于对偶句式,但与诗文的组成部分──俪句已有很大的不同。理由固然在于它可以镌刻在楹柱、门户、壁间(即所谓的楹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充满

7、完整而深邃的意义。尽管象青城山福建宫联那一类的钜制已迹近骈文和赋,但多数仍为短小精警之作。作者的喜怒哀乐、议论褒贬均须凝聚于尺素之间。这就是为什么采自诗文中的联语别有内涵的奥秘!故此,笔者认为,悬贴于楹柱、门户、壁间的对联是古之题铭的孑遗。古人有这样的习惯:喜欢把吉语、警句题写(或镌刻)于房舍内外、甚至日用器皿(例如杓子、鞋子、佩玉)之上。那无非是表达祈求吉祥的愿望、以及抒发自我警醒的感情罢了。《大戴礼记》记述得十分清楚:“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户为铭焉,于牖为铭焉……”(卷六)当需要把吉语或警

8、语载于门户之上时,使用对偶句式便能很好地展示古人所追求的对称与平衡美。中国古代的门户,既是对称与平衡的实体,又可以是对称与平衡(像对偶句)的载体。楹联就是这载体上的产物。我们发现:《太公金匮》(约成书于战国)上有一辞便具备楹联的特质。辞曰:“出畏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