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94265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5
《听课评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听课评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一、怎样去听课?(一)、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高效率最忌盲目性,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是大不一样的,那么,教师听课前应准备那些工作呢?A.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领悟课标或大纲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B.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C.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D.听课前
2、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听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E.了解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因为这样才好对所听的课有一个大致的定性。F.大致了解所听课的班级的类型(文、理科;物化、政史班等)或学生的成绩水平的情况。一堂好课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对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3、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去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是只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4、,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必须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7(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叶澜说
5、,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都拿着准备好了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肋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和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
6、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计的指标本身就是错误的。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听课者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课堂实录包括:☆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合作、交流、探究);☆教学效果。■课堂评点☆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7、;☆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其他。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整理。比如翻翻听课记录,与执教者交谈,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一番比较,写一篇“听课一得”,或者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分析、比较,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注意吸收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关注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二)、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
8、学:1、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7(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3)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4)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