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ID:10090615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_第1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_第2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_第3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_第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所蕴涵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特色,意义重大。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客观上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研究、回答时代、实践、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理论观点,革新、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开放性。它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的四次历史性发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主义创立指导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特色。理论创新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第一,这些理论是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创立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它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第二,这些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为党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

3、、纲领、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这些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可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维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却没有也不可能给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答案,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

4、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有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1](p258-259)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于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首先,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应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和调整,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其次,理论创新是现实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既是马克思、

5、恩格斯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成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遵循的理论原则。然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理论设想是比较原则的,而实践操作则是非常具体的。何况现实社会主义建立的条件与马克思在当时所设想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就不能解决新问题,社会主义就会陷于绝境。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进程,一直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

6、解放的历史任务之后,就把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除了没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脱离生产力抽象地变革生产关系,甚至用阶级斗争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错误外,还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界定,由于长期受到外部封锁导致对时代和国际形势认识片面,因而存在着对社会主义

7、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脱离中国具体国情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地制定发展战略的缺陷。不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工业化目标,还是党的八大以及几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都毫无例外地认为我国可以在一二十年最多三四十年内实现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还提出了用10年左右时间赶超英国的问题。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曾经提出过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才能使中国变成富强国家,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一贯的正式提法是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是实现能

8、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的四个现代化。这种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的估计,必然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邓小平用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用小康社会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既把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区分开来,又纠正了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建设进程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